第2节:李振声:民谣

中科院在黄淮海平原围绕治理中低产田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联合攻关,在短短几年内取得显著成效。在工作的重点地区也是原来的重灾低产区的鲁西北、豫北、皖北和河北沧州的8个地市,1993年粮食总产净增56亿公斤,增幅34.6%;年平均增长5.81%,而黄淮海平原全区平均年增是3.83%,全国同期年平均只增长了1.28%。中科院的示范基地和成果推广不但在8个地市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而且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全面展开起到了引路和带动作用,为结束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促使90年代前期的快速发展,以至到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上到5000亿公斤的新台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技术经验。

"黄淮海战役"不仅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带动作用,而且在科学院成为广为传颂的"黄淮海精神",其实质就是科技人员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协作攻关的团队精神,深入实际的务实精神,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1986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委员陈俊生和9个部委领导视察了禹城试验区。1988年7月27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表彰奖励参加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实验的科技人员的决定"。中国科学院21位同志分获一级、二级和荣誉奖,其中获一级奖的同志应国务院邀请,到北戴河休假,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99年起,我国粮食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在这之前,李振声在一些场合就谈过粮食下滑的问题,但未引起人们重视。2004年,李振声在中国科学人文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粮食恢复性生产,时不我待》的演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这次人文论坛我觉得是个机会,就做了一些准备。发现问题确实严重,从1998年的10245.9亿斤,到2003年已经下降到8613.4亿斤,5年减少了1632.5亿斤;人均粮食从821斤下降到667斤,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后退了20年。我就如实地讲了出去,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当时,李振声在演讲中分析了减产的原因,发现70%以上的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不到30%因素是粮食单产的下降。这其中政策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因此他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从现在实施的情况看,由于中央采取了有力的支农措施,连续多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4年恢复到9389.4斤,2005年恢复到9680.0亿斤,2006年达到9949.0亿斤,已近1万亿斤。

2005年4月,李振声在博鳌论坛上又有一个发言,广受世人关注。原来,在1994年,美国农业和环境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上撰文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他的结论是:中国到2030年,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达到现在的台湾水平或美国水平的一半,进口粮食就将达到3.78亿吨。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却不足3亿吨。到那时,不仅中国养活不了中国,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

李振声在博鳌论坛上的发言是对10年前布朗"谁来养活中国"论调的回应。"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我认为这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警示作用,应该重视,但对一些推论和预测的情况我也有不同的看法。"

当时,博鳌论坛圆桌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当时,应邀出席的李振声想到要谈和平崛起,不能避开中国的粮食问题,那就必须对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做出回答。在消化和提取出了布朗的主要论点和论据之后,李振声调取、分析我国近15年的有关数据,与布朗预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布朗的预测结果并没有兑现,于是决定"舌战"这位美国学者。

李振声激动地说:"我们对比的结果是,布朗的推论不正确,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一,人口增长速度比他预计的慢了三分之一,布朗预计后40年人口年平均增长1200万,而2003年我国人口实际增长只有761万;第二,人均耕地减少的速度不像布朗预计的那样严重,因为通过遥感测定我国耕地面积比原来公布的传统数字多出了36.9%;第三,我国粮食15年合计进出口基本持平,净进口量只有879.4亿斤,相当于总消费量0.6%,微不足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