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英皇的殖民地(10)

《航海条例》颁布后,殖民地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了宗主国的经济轨道,英国国库的财富增加了,经济繁荣起来。

《航海条例》实施后,英格兰的商船规模扩大了一倍。通过将殖民地的产品出口到欧洲其他国家,以及通过殖民地的烟草、蔗糖、棉花等“列举产品”进行加工,英国的商人和工厂主一夜暴富。而英国政府也从这些商品所征收的关税中增加了财政收入,据估算,仅从殖民地输入的烟草和大米两项,英国政府每年的税收就高达700万英镑。

英国人自己兴高采烈,北美殖民地已经成为英国财富的源泉。当时,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北美殖民地。仅伦敦一地的海关报单就说明,英国生产的工业品大量销往北美。

有利于英国的《航海条例》,对殖民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殖民地的人民本该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对此,他们真的毫无怨言吗?

第四节 顺从只是暂时的

其实美国人当初也挺善良的。

殖民地人民没有对《航海条例》的施行做出什么过激的反应。他们一直心向母国。虽然已经在北美这片土地上生活了100多年,可是每一个英国移民的后裔在懂事后就受到了这样的教育:“你是英国人,你的故乡在隔海相望的不列颠。”

因此,为母国牺牲一点东西,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距离产生美

殖民地人并不反对《航海条例》,我们可以从他们当中的杰出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言行中看出来。他在1774年建议,各殖民地议会要重新颁布《航海条例》,以示对英国的忠诚。

为什么如此苛刻的《航海条例》没有能引起殖民地人民的厌恶呢?

首先,是因为遥远的距离。英国与北美殖民地隔着3000英里的大西洋,这在17世纪~18世纪是个很难逾越的障碍,邮件、命令、法规在路上都有可能丢失。18世纪中叶前,英国和各殖民地没有定期的邮政业务,收发一封信,邮票都买不到。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监督、指导,只能依靠不定期的商船提供帮助,即使这样中间也需要转手。

例如,如果英国政府想发给北卡罗来纳总督一封信,那么他们要交给打算去北美的商人,商人拿点“小费”就拿着信驶向北美了。可是这艘商船无法直接到达北卡罗来纳,因为北卡罗来纳根本没有可以靠岸的海港,所以与外界的联系就相当的困难。商船只能在弗吉尼亚靠岸,然后商人再乘坐马车去往北卡罗来纳,才能把信交给总督大人。

即使有良好海港的殖民地,对外联系也相当麻烦。例如,马萨诸塞总督在秋末给伦敦写的信,通常要第二年的四五月份才能送到。英国政府负责殖民地联络的官员从落叶等得花都开了。某些殖民地到了冬天,海港封冻,更是与世隔绝,比如波士顿。整个冬季,这里就与外界完全断了联系。

即使一切顺利,邮件到了英国港口,拖延也并未结束。有时邮件在英国港口一泡就是两三年,根本没人负责及时投递。

距离一方面使殖民地人民对祖国有了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的“乡愁”,也让英国政府的政令在北美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即使有了《航海条例》,也必然是漏洞百出,执行不执行,其实全看殖民地人高兴不高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