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前言

前 言

看透美国并不难

可能有的人看了这本书的书名会说:“可能吗?一本书就能看透美国?”

不错,要把美国的各个方面全都写清楚,可能要写好一部百科全书。但是,我想让大家看透的,是美国的精髓。因为有了这些精髓,才有了今天你所知道的美国。

那么读者要问,从哪能体会到美国的精髓呢?美国的精髓又是什么呢?

我身边正好有位美国的朋友,他叫马克,也许你可以从他的故事中得到点启示。

马克在美国国内大学毕业后,要找份工作,就去征求他老爸的意见,他老爸说,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别烦我!

马克见老爸嫌自己烦,就决定走得远远的,离开美国。不要误会,他不是要来中国,因为美国现在到处都是Made in China,在他们看来,中国太富了,一点挑战都没有。

正在他犯愁去哪里的时候,在网上,美国的一家慈善机构正要组织一个救济队去刚果帮助那里的难民,马克想,刚果不错,工业化程度不高,人烟稀少,去那里!

半个月后,经过面试审查,马克正式成为救济队的一员,准备动身去遥远的非洲丛林。

说到这,我要发表议论了,你还没看出美国的精髓在哪里吗?马克的家乡就在弗吉尼亚,虽然他是德国人的后裔,但是他还是继承了弗吉尼亚精神——勇于挑战、勇于冒险、勇于开拓!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的话,就不会有美国的西进运动,那么现在美国的西部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

相比较之下,我们中国人也有开拓的精神,改革开放后,那么多人“下海”了,可是到了今天,那些“下海”的人都成为了企业家、大老板的时候,他们却没有勇气叫自己的孩子去“开拓”了:孩子,还是留在自己身边吧!

因此,相比较之下,我们所欠缺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书归正传,还是说马克。马克到了刚果后,看到的是刚果内战不断,人民生活的困苦。那里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场严重的疾病,每天都会看到有人死去,马克说,虽然救济队的卫生和医疗条件好一点,但是因为要首先治疗当地人,所以有的队员就会因为被疾病感染又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死亡。

我曾想仔细了解一下他在刚果的见闻,可是他拒绝向我描述某些具体的细节。他说,那种惨象是我们这些人无法想像的,如果总回想这些事,人就会崩溃。跟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眼眶就红了起来。

美国人从来都是直截了当的,他们的感情非常丰富。喜、怒、哀、乐,溢于言表。“9?11”事件后,在世贸大楼的废墟前,美国妇女嚎啕大哭,你看到这个情景,就会知道,美国人也都是很情绪化的。

英国人就比较反感美国人这一点,他们比较欣赏中国人那种婉转、含蓄的方式。英国人认为美国人说话阴阳怪气、表情极度扭曲。

可是,如果美国人像英国人一样刻板、严肃的话,他们就不是美国人了。美国之所以是美国,就在于它的直接、它的丰富。

此后,马克跟随救济队又到了其他的非洲国家。在结束了为期两年的非洲之旅后,他们救济队征求每个队员的意见,由队长起草报告,交由政府保存。报告上的大致内容是:某某国家不尊重人权;某某国家限制公民言论自由等。

我奇怪地问马克,你们不是主要负责医疗和救援工作吗?怎么报告里不说这些,谈到政治上来了?马克耸耸肩,他说,没有自由,一切都谈不上。

马克的故事讲完了,我想大家应该了解了什么才是美国。今天晚上,当你打开电视看到新闻里说美国又做了什么,你就不再困惑了。

这就是美国人的观念,他们热爱自由,胜过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美国人却在“绝对的自由观念”中挣扎不已。

绝对的自由,从某个程度讲,就是绝对的放纵。至今为止,一些美国学者还在争论:林肯发动内战到底符合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因为他们觉得联邦政府干涉了南方蓄奴州的行政自由。

这种观念使得美国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直都是模棱两可。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使得美国犯罪率居高不下。在华尔街的高楼掩盖下的贪婪,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通过一本书而看透美国,其实也很简单。

作者2011年1月于北京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