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月华的印象中,小时候的王励勤比别人家的孩子都乖巧。"励勤小时候的玩具不多,就是搭搭积木。手枪、魔方、飞机模型这些,其他孩子有的,励勤也有。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拿着一部小汽车在地板上滚来滚去,从来听不到他吵。"一说起这些,妈妈仿佛就有说不完的故事。"那时,只有他提出来大人才帮他买,要是不提也就算了。"
说起打乒乓,与其说是王励勤选择了乒乓球,不如说是乒乓球选择了王励勤。
1984年2月的一天,王励勤所在的芷江西路幼儿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闸北区体校乒乓教练沈益民。他要在这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里,挑出几个可以打球的"好苗子"。
沈益民的目光在这群孩子身上扫过,忽然最后一排一个高个男孩引起了他的注意。个子,正是他"选秀"的标准之一,"要和欧洲力量型选手抗衡,一定要兼具南方人的灵巧与北方人的粗壮。"多少年之前,沈益民已经深明未来好乒乓球手的特质。
除了身体条件出色,小家伙在其他方面表现又如何呢?几天后,沈益民再次来到幼儿园,恰逢孩子们午睡结束。老师起床令喊过,小家伙一骨碌爬起来,叠好被子,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速度比谁都快,"小小年纪,自理能力还不错……"未来的岁月仍然在继续验证小家伙的这种自控能力确实比一般的小孩强。
沈益民最后一次"考察"他,是在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其他孩子都在踢毽子,只有他闷头玩了半小时的网球,弄得满头大汗,"小家伙有韧劲!三次看下来,的确和别的小孩不一样,完全是个小大人。"
于是,问这个小家伙喜不喜欢乒乓球,想不想打?小家伙回答,想!"那么你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同意不同意。"这个小男孩就是王励勤。他一听,乐得蹦了起来,回家就吵着喊"我要打乒乓球"。
王励勤的父母虽然都不会打乒乓球,但也有望子成龙之心,同时也希望孩子通过锻炼有个好身体。看到孩子乐意,王妈妈故意难为他:"打球要吃苦啊,你怕吗?"小励勤声音洪亮地回答:"不怕!!"
这个6岁的孩子,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乒乓球,但他的人生轨迹却从那一刻起被彻底改变。于是,王励勤在自己的乒乓之路上,有些"被动"地跨出了第一步。
妈妈的话没难住6岁的王励勤,却给一家的生活出了难题:孩子还小,出门更远了,每天还得及时接送;他运动量大,营养要跟上……当时全家人都为他倾尽全力,父亲李荣富负责他的体能训练,母亲王月华、姐姐李玮瑾负责辅导功课,而年迈的外婆洪赛银则负责料理外孙的日常生活。
王励勤虽小,却知道全家人为他做出牺牲是为了什么,自己只有好好练球,打出成绩,才对得起家人。1988年,仅有10岁的王励勤获得上海市少年冠军。
沈益民的印象中,王励勤是属于比较聪明刻苦的学生。唯一一次被罚,是因为王励勤步伐跑不到位,沈益民拿起鸡毛掸子就往腿上抽,一抽就是一道杠。而在妈妈的记忆里,王励勤在跟随沈指导训练的7年里,只因为发高烧请过两天假。"王励勤是比较自觉的,从小就乖。生病了,他还是坚持训练。只有一次因为发高烧,实在撑不住才请了两天假,平时有点小毛小病他都不吭声的。"
当年,上海闸北区体校训练的场地就设在指元路289号的防空洞里。防空洞有4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个孩子。那时,沈益民让王励勤用一只2公斤左右的铁拍进行训练。沈益民回忆道:"练的目的是要增加手臂力量,因为我们正常用的乒乓板比较轻,我这个铁板做好以后有1.5至2公斤的。手臂力量大的孩子用的稍微重一点的,手臂力量稍微差一点的用轻一点的,王励勤用的是最重的。当时他不到6岁,幼儿园大班,还没上学,不过他的身体素质不错。"
不懂球的妈妈引懂事的孩子入乒乓大门
今天,王励勤很多好的生活习惯,都是从小受父母影响,一直延续下来的。"父母对我影响挺大的。我妈妈最关心我的身体健康,总提醒我要注意吃好,睡好,不要着凉,所以我就养成了生活讲究规律,饮食注意营养的习惯。拿吃东西来说,即使味道不怎么好,只要有营养我就毫不犹豫地吃下去。队友都说我是个挺会照顾自己生活的人。在这一点上,绝对是母亲熏陶的结果。"
王励勤的母亲尽管只有初中文化,却有一套教子理论。她用的是老百姓的普通理论:"打球是一时的,做人是一生一世的。要打好球,必须先学会做人。"
小时候的王励勤最爱做的事,莫过于粘球拍了。胶刷了一遍一遍又一遍,粘完后将球拍放在桌上,蹲下身子,眼睛眯着看平不平,一眯可以眯很久。正面粘完又粘反面,妈妈出去半天,回来他一块球拍还没粘完。这样的习惯,王励勤至今保持着。浙江海天队的队友说,王励勤只要坐下来,就会盯住自己的球拍。他粘球拍,每次都非常认真。王妈妈说:"虽然他生在上海,可在北京过了这么多年的集体生活,我觉得他在性格上还是更像北方人。至于细致,我想,这是天生的,或者说是他爸爸遗传的。他爸爸整理以前的剪报时,每一页都贴好,都压得很平整;而我也观察到,他在比赛中擦完汗,毛巾总是轻轻地放下去。"
"有文化打球才有底气。"作父母的对儿子的学习抓得很紧,打球再累,训练再紧张,每天要把作业完成。所以王励勤自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制能力,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不曾低于班级前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