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时光

舒仪

假如你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读一草的《那时年少》,那么,会有一个陷阱等着你。书的名字,开始的情节与文字,都会给你深刻的错觉——这是一本青春言情小说,你知道的,就是那种充溢着绯红的双颊、加速的心跳,栀子花、白裙子,以及你爱我、我不爱你或者我爱你、你不爱我的校园言情小说。所以,我虽然也写言情小说,但一般是不太爱看校园言情小说的,不为别的,只因每次看到别人策马扬鞭飞扬躁动的青春时,我都会为自己因掩埋在书本中而显得平淡无奇的青春岁月感到遗憾。

但一草不一样。我们的缘分始于三年前,从为一本书的封面颜色和文案而争执,到为此书的一路畅销而激动,一直到三年后几乎在同一时间各添了一个儿子,一同经历过的快乐、不安和挫折,填满了三年记忆中的某个角落。我知道他来北京之前曾经一个人在上海奋斗过,也知道他在做图书出版之前,从事的行业和文化产业没有丝毫关系,甚至知道他儿子的生辰八字和小名,但我不知道他在他还是年轻的一草时,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人,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感情。因此当听说《那时年少》的某些情节近似他的自传时,我几乎是怀着满腔八卦的热情打开扉页的。我急于想在字里行间窥得一个友人的过去,于是毫不设防地一脚踏进了别人的二十岁。

《那时年少》中的苏扬,二十岁的时候如你我一样,正在中国某座城市某所大学校园里度过他的四年大学生活——逃课、恋爱、打游戏,偷看A片……就像你我共同经历过的,曾经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如今却渐渐模糊的人与事,那些细如沙砾却终会在某天令你沉浸在回忆里并心潮汹涌的小细节。然而苏杨的二十岁,和我的二十岁终究是不一样的。七零后的二十岁记忆里,也有金庸,也有街机,但有一样是没有的——网络,以及因此而衍生出的无数关联词汇:BBS,聊天室,帝国时代,传奇,网恋……

生于八零后的苏杨,在刚刚脱离大一大二的幼稚青涩,踌躇满志迈向大四的时刻,遇到了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二零零零年,是的,我想你已经猜到了,就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出现的年代。苏杨对一个女孩的感情,亦起源于网络。那女孩的名字,叫童小语。

除去这个网络的背景,其余都一样。

同样如梦如歌的年华,同样百转千回的爱情,同样流光溢彩的风花雪月,后来却有了这样一个故事:最美好的开始,最甜蜜的过程,最无言的结局。年轻懵懂的时候相遇,可以不计较彼此的差距,可以不在乎曾经的背叛,一起经历悸动和甜美,一起经历挫折与辛酸,一起经历努力与挑战,却无法一起承受感情的变迁与成长。她可以轻描淡写地离去,他却没有连根拔走的力量。

实际上,这既不是你的故事,也不是我的故事。但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遗忘了现实,想起曾经爱过的男孩儿面庞上每个纤微的细节;你若能遗忘了此刻,也许会记起多年前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她永远飞扬的裙角。这是你的故事,这也是我的故事,谁的青春没有故事?

可为什么多年之后,岁月能令时光变成厚重的围墙,将记忆深锁?一路走过之后,再没有勇气推开记忆的门,公正地审视曾经的相遇和错失?因为这一切的背后,永远追随着一个灰色的影子,世间的所有爱情都逃不掉躲不过的翻云覆雨手——现实与生活。

我是在读到苏扬毕业离开学校,踏上社会的那一刻时,察觉到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陷阱——这并不是一本单纯的言情小说,这个故事的背景,已让它超越了言情。它是八零后对时光荏苒年少轻狂的一段共同的回忆。

有一段文字,写到苏扬在地下室烧鼻涕虫的情景,我反复地看,眼前几乎浮现出那个二十二岁的苏扬在面对不可确认的未来时,迷茫而黯然的眼神。所以那个叫童小语的女孩,留给他的笑容甚至眼泪,是他生活里唯一的阳光和亮色。我想起一个喜欢的艺人,她提到自己曾经的梦想是一个人去北京“北漂”,年少的她把住地下室和在地铁通道卖唱,当作一种浪漫去向往。我在想,假如她看过这本书,会不会为自己当初的单纯哑然失笑?就是在这样黯淡艰辛的现实生活里,苏扬丢失了他的爱情,丢失了他深爱过的女孩儿。他忘不了童小语,或许也因为他无法抹去那些年的经历在他身上铭刻的岁月痕迹。

或许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能在某些片段中找到曾经的自己。很多年后,我们都会明白,校园生活中的波澜和挫折,比起日后真正为生活打拼时的艰难和无奈,都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

纵使时光不能倒流,往事不可重现,我们再不能回过头朝着深爱的少年大步奔跑,但读过这本书之后,也许你能懂得,也许你会释然,特别是在你想起多年前的一段感情的时候:就算不能相守,就算没有刻骨铭心,可是,在彼此最美好的岁月,我们一起走过。

这就足够。

平淡如水,岁月如梭,为了此刻身边的亲人和爱人,我们继续往前走着,与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遥遥相对,与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隔水相望,直到我们老去。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