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中国人气质》对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第一章 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一个想象的功利的文本
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一个想象的文本
《中国人气质》是一本描述中国底层人性格特征和文化习俗的散文化通俗读物。作者史密斯是一位美国来华传教士。史密斯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872年,偕妻子来华传教。夫妇俩先居天津,1880年之后长期留居山东恩县庞家庄传教。1905年辞去教职,移居北京通县,从事通俗教育。1926年,他的妻子逝世,他返回美国。1932年8月31日在美国逝世。
1890年开始,史密斯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系列文章,描述他对中国人的观察与发现。文章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产生了较大反响,读者纷纷要求作者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1894年,文章结集为《中国人气质》,由美国弗莱明公司在纽约出版。一经出版,反响热烈而又久远。很快有了法语、德语、日语译本,一时风靡西方世界。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给史密斯写信说:“我很快乐地读了你的两本大作,迥非他书所能比拟。我觉得对于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今日德国大使对我说,他读过的所有关于中国的出版物中,尊著是最好的。”
在《中国人气质》之后,作者还写了《中国的乡村生活》、《骚动中的中国》、《中国的振拔》等书。据说这些著作在西方世界很受欢迎,有的中国学者说:“这些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最切实的著作。”(张梦阳:《中国人气质译后评析》,见史密斯:《中国人气质》,张梦阳、王丽娟译,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因此他在生前就“已被美国朝野视为一个世界的人物”(王国绶:《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载《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12期,第50页)。他1906年回国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宴请过他,他逝世以后,美国国务院致电他的家属表示吊念,由此可见他确实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史密斯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除了写作了一批描述中国的著作,还为中国人做过一些好事。据王国绶《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一文的介绍,美国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人兴办教育的议案,就是他1906年回国时,在总统和议会之间和美国社会上反复奔走呼吁而最终获得通过的,为此他跟总统先生还有反复的书信往来同上。。
《中国人气质》也可以译作《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的性格》。这本书尽管在西方社会给作者带来了如此大的声誉,可是在学术上并没有地位。西方研究中国的学术领域被命名为汉学,我曾经特地请教长期研究中西交流史,并曾经担任《世界汉学》杂志副主编的一位学者,《中国人气质》在西方学术界是不是颇受重视?这位学者告诉我,西方汉学界从来不把它列为汉学著作,也不会将书中内容看作可资汉学研究引述的材料来源。就是说,它是一本没有学术价值的,只能当作文学化通俗读物和那个时代的畅销书。它主要是用文学的笔法,对一些极为表象的东西进行极尽夸张的描述和渲染。
《中国人气质》主要写了些什么?全书除绪论外,共有27章。每章标题依次是:1. 面子,2.节俭,3. 勤劳,4. 礼节,5. 缺乏时间观念,6.忽视精确,7. 误解的才能,8. 欺瞒的才能,9. 柔顺的顽固性,10. 智力混沌,11. 麻木不仁,12.轻视外国人,13. 缺乏公共精神,14. 守旧,15. 不讲究舒适和方便,16. 生命力,17. 忍耐与坚韧,18. 知足常乐,19. 孝心,20. 仁慈,21. 缺乏同情心,22. 社会台风,23. 连坐受法、互相牵连,24. 互相猜疑,25. 缺乏信用,26. 多神论、泛神论、无神论,27. 中国的现实环境和目前的需要。
除了第27章“中国的现实环境和目前的需要”是提出自己的主张外,其他26章每章描述了中国人的一种特性,作者企图用这26种特性概括中国人的文化与性格。可是他对这些性格特征的描述,都是以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或者道听途说的极为表面和零碎的经验材料为依据。这些零碎的经验材料本来就不足以承载一种文化及其国民的特征,如果考察者观察者或者昧于文化的差异、或者昧于偏见而对这些零碎的经验材料进行错误的阐释,那就更是谬以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