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哲史 应究佛(5)

师 俗姓卢,先祖范阳人也 ,将其父亲做官的地方变成了慧能的籍贯。所以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中说: 禅师俗姓卢氏,本贯范阳人也。 后来一般都将慧能的籍贯说成河北人。毛泽东在上述谈话中也是因袭旧说,将慧能说成河北人了。郭朋认为,这种旧说产生的原因,系将《六祖坛经》中

[1].参见龚育之、逄先知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4页。

说的 惠能严父,本官范阳 误解为

本贯范阳 了[1]。慧能活动的时代,主要在唐太宗(627 649年在位)及武则天(684 704年在位)时代。所以毛泽东说,慧能是 唐太宗时的人,他的学说盛行于武则天时期。 据法海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称,慧能从弘忍受衣钵,是唐高宗龙朔元年(661), 南归隐遁一十六年 ,至高宗仪凤元年(676)正月十五日, 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具足戒。 次年春,至曹溪宝林寺讲法,凡36年。至于毛泽东说慧能是 主张一切皆空 ,当代有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例如,郭朋在《坛经校释·序言》中认为, 一切皆空 是大乘空宗的理论,而慧能的观点属大乘有宗,即主张 真如缘起 论。任继愈主编的

《中国哲学史》认为: 就初期禅学的特点而论,无论它以《楞伽经》为中心思想(佛教大乘有宗),或以《金刚经》为中心思想(佛教大乘空宗),它都是客观唯心主义。 [2] 但是慧能反对禅宗北宗提倡的 渐悟 修行方法,突出地强调 顿悟 。《六祖坛经·行由品》中曾记载北宗神秀的

[1].郭朋:《坛经校释》,第5页。

[2].《中国哲学史》第3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2页。

四句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正是北宗主张的 渐修 或 渐悟 。慧能不赞成这种观点,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四句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亦作 本来无一物 ),何处有尘埃!

可见,慧能认为 佛性 是人心本有的,人们在选择 成佛 道路时,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以解脱苦难。也就是说,人们要解脱苦难,不必向外面寻找原因,只需要内心用力即可。这正是毛泽东所说的,慧能 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 。但慧能是从唯心主义的角度突出主观能动性的,因为他否认一切外界条件的制约,只讲内心解脱。所以他只强调 自性 、 身中净土 :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住处恒安乐。[1]

这正是毛泽东说的 惠能敢于否定一切 ,因为他实际上将西方净土也否定了。毛泽东讲慧能说人死后不一定升天,也是从这段话中引伸出来的。

当然,目前学术界尽管不少人认为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其哲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也有些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例如郭朋就认为: 禅宗的世界观,是客观唯心论。尽管在某些禅僧的表达形式上,以及他们的某些言论中,表面看来,好像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是,他们的思想核心,他们的理论基础,却无例外地都是 真如缘起 论和 佛性 论 所谓 顿悟成佛 的 解脱 论,乃是 佛性 论在宗教实践上的自然表现。 真如缘起 论和 佛性 论,只能是客观唯心论,决不会是主观唯心论。后期禅宗的泛神论思想,便是这种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尽管对

[1].《坛经·疑问品》。

[2].《隋唐佛教》,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567页。

慧能的世界观性质的看法不一,但对郭朋所说的 后期禅宗的泛神论思想 ,又是持不同意见的双方都一致肯定的。这种泛神论显然又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而这种客观唯心论,正是毛泽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