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官员的考量(4)

(六)对于依法行政,领导干部的态度是含混的、心情是复杂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以及中国加入WTO,客观上对政府管理机制及运作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向我们提出了反思传统政府行为的新任务。比如,政府理念要从直接进行生产建设向主要保障社会运行转变、从提供具体性的政策便利向提供普遍性的制度环境转变、从强调行政审批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从实施计划管理向依靠市场宏观调控转变等等。特别是约束政府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发出了“这官越来越不好当了”的感慨。

对于政府职能定位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干部的心情是复杂的。首先无论是作为一个党员还是公务员,其信念与职责都让他们要以服务与奉献为宗旨,因而构建一个现代化的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建设一个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廉价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他们从理性上都是认可的。对于机构臃肿,职能交叉,程序繁杂,效率低下,审批混乱,寻租、腐败问题严重,体制成本过高,官僚主义盛行,政务不公开,依法行政程度不高等问题,他们也是反对的。5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多少年的传统体制的影响,现在相当多的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和各个职能部门)仍然基本上靠拍脑袋决策,靠开会发公文、靠号召部署工作,靠检查推进落实,实际上仍然沿袭了过去计划经济的模式,而并非实施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有24%的同志认为,现在政府仍然习惯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中,涉足了企业、市场、社会的职责管理范围,管了许多不该由政府管、而且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一些党政机关和官员也经常讲“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可是他们实际上不自觉地处在“社会的主人”和“群众的首长”的地位上,不自觉地以“国家利益”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加诸于社会,在很多问题上、包括关系社会民众重大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替自己治下的“百姓”做主。地方官员被称为百姓的“父母官”,为政清廉的官员,被赞誉为“民之父母”,都是见惯不怪的事情。至于一些官员利用自己的权势对百姓颐指气使,不但不受选民和纳税人的监督,甚至连请愿和“上访”也被看成“违法”“犯上”行为从而被禁止,事主甚至遭到迫害的现象也客观存在。结果导致了群众对政府官员的行为有意见、有怨言,政府官员吃力不讨好、自身又很委屈的现象发生。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实事求是讲,体制环境也会塑造人。这么多年的计划体制,不仅使得政府官员从思维模式到能力结构都迎合了这种管理模式,更是使得政府作为一个主体已经具有了自己的一些特殊利益,政府官员也已自觉不自觉地在维护着一种既得的利益。所以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理论上的“不得不新”与在实践中的“不得不旧”之间恐怕还有相当长的磨合期。32%的领导干部认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困难,既来自政府内部,也来自政府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86%的同志认为,政府不能以参与经济建设为主要职责,不能把自己也当成了一个“市场主体”参与经济运行。

(七)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认同率极高,但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侧重点有自己的考虑

多年的领导经历和领导实践,使得我们的领导干部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强与弱、高与低、成功之处和不足方面等等都是有亲身感受和深刻体会的。出于纪律要求和职责所在,他们可能不会过分渲染什么,但“执政能力够格吗”这样的疑问也好、忧患意识也罢,经常在警示着他们。因而他们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抓住了问题的关键。89%的同志认为,尽管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能否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不仅是个政治态度问题,同时也有个执政能力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领导干部们承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思想理论政治水平、治党治国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党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但是他们更为强调的是,执政党的能力与执政党成员的能力并不完全等同。他们认为,党的执政能力更应该是一种“系统”的能力、“组织”的能力,提高执政党成员的能力只是其中一方面内容,其实转变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行执政体制制度的整体创新更为重要,也尤为紧迫。有75%的人认为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执政党体制机制创新”是比“执政党成员素质提高”更为重要的内容,很多被调查的领导干部引用了邓小平的一句名言“还是制度靠得住”。还有47%的同志把“加强执政党组织建设”排在了“执政党成员素质提高”之前。我们认为,领导干部的这些选择,固然体现了他们对于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自信,但确实也抓住了我们党在执政方面存在问题的要害与关键。这一意见值得重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