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十一届三中全会(2)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

“文革”结束后,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南京大学青年教师胡福明因为其鲜明的理论观点和深刻的理论思考,引起《光明日报》社编辑王强华的注意,于是王强华代表《光明日报》理论部《哲学》专刊向胡福明约稿。1977年9月初,胡福明将8000字的长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寄到了北京。文章经过修改后,1978年年初,《光明日报》新任总编辑杨西光看见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要放到《光明日报》第一版,作为重要文章发表。同时他认为,文章还要修改,要加强联系实际,以更有战斗性。

就这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进入了十易其稿的修改阶段,历时一个多月。在修改过程中,杨西光得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也正在写同一主题的文章,于是他把孙长江请来,一同参与修改。文章改好后,题目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杨西光还同原文作者商量,不以个人名义发表,而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以加重文章的分量。

此间,杨西光曾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几家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商量,请他们转载。他们也表示支持。但按照以往的惯例,通常都是《光明日报》转发上述几家,如今反过来,有出格之嫌。在此情况下,杨西光希望该稿能有权威人物的审阅。于是,大家想到了胡耀邦。胡耀邦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同时仍兼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的每篇稿子都送他审阅。如把此文转给《理论动态》,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稿件送胡耀邦审阅了。况且,中央党校的孙长江也参与了稿件的修改。于是,在1978年4月27日,文章终于送到了胡耀邦的手上。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经胡耀邦亲自审定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天,即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当天,新华社将这篇文章作为“国内新闻”头条,转发全国。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以及不少省级党报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二)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兴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高调发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理论界迅速分化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他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他深刻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原理,尖锐批评了“照抄照转照搬”的态度。这个讲话尖锐批评了“两个凡是”,是对刚刚兴起的讨论非常有力地支持。

当时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看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后即认为,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他同胡耀邦一起,指导中央党校的哲学家吴江撰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文,全面批驳了“凡是论”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作为《解放军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在1978年6月24日发表,《人民日报》在同一天刊登,《光明日报》于25日转载。这篇文章的发表,是对这个讨论的又一次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理论界通过召开研讨会、发表文章等方式,大力推进这个讨论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8年年底,中央及省级报刊发表的有关真理标准讨论的文章达650篇之多,以星火燎原之势形成了以理论界为主力,波及全国,影响各界,人人关注的讨论热潮。这不止是一场理论问题的讨论,更是一场政治问题的讨论。从1978年8月开始,一些省、区、市党委和大军区党委主要负责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发表讲话,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批评“两个凡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他们的讲话,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