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补阳气,让身体不再寒冷
——阳虚体质养生
刘英是某外企的文员,工作很努力,业绩也不错,但令她不悦的是,同事都叫她“冰美人”。无论春夏秋冬,小刘的手脚,乃至全身,总是冰冰的。而且,她怕冷怕得厉害,每年都是公司穿棉衣最早的一个、脱棉衣最晚的一个。更令她害羞的是,全楼层数她“光顾”厕所最频,水喝进肚子几乎是穿肠而过,虽然小便清清白白,但是频得不得了。
从中医角度讲,刘英是典型的阳虚体质。这类女性通常特别怕冷,尿频、经常腹泻,严重者吃进去的食物不经消化就拉出来;还常见头发稀疏,黑眼圈,口唇发暗、性欲减退、白带偏多等。
阳虚体质的女性,有的是先天禀赋;有的是长期熬夜,慢慢消耗阳气所致;有的是长期用抗生素、激素类、清热解毒中药所致;有的是性生活过度或经常在冷气下做爱所致。
这类女性在饮食方面,应少吃或不吃生冷、冰冻之品,如柑橘、柚子、香蕉、西瓜、甜瓜、火龙果、马蹄、梨子、柿子、枇杷、甘蔗、苦瓜、黄瓜、丝瓜、芹菜、竹笋、海带、紫菜、绿豆、绿茶等。如果很想吃,也要量少,搭配些温热食物,减少盐的摄入量。多食温热食物,如李子、龙眼、板栗、大枣、生姜、韭菜、南瓜、胡萝卜、山药、羊肉、狗肉、鹿肉、鸡肉等;适当调整烹调方式,最好选择焖、蒸、炖、煮的烹调方法。
生活中,不少女性朋友认为多吃水果会美容。水果确实对皮肤好,但要看好自己是什么体质,阳虚、气虚、痰湿的人,吃太多水果会影响胃功能,不仅对皮肤没好处,反而会伤脾胃。
日常起居方面,这种体质的女性要注意关节、腰腹、颈背部、脚部保暖。燥热的夏季也最好少用空调;不要做“夜猫子”,保证睡眠充足,通常晚上不要超过24∶00睡觉,冬天晚上不要超过23∶00。
熬夜容易伤及人体的肾阴,肾阴伤了,不足了,肝气再调达也没有用,也无法济心火。火向下移需要借肺胃之气的下降,很多时候,我们饮食不规律,心浮气躁,均会影响心气的下移,不能下交于肾。凡气定神闲之人,很少会出现上焦火重,因为上焦的火被肺气收敛,向下移行,温暖肾水了,充养肾阳了。五味养五脏,饮食之味过偏,也会影响人体气机的升降,寒热的交流而失衡。
此外,女性阳虚平时可适当选择些安全的中药来保健,如鹿茸、益智仁、桑寄生、杜仲、肉桂、人参等。阳虚腰痛和夜尿多者可以用桑寄生、杜仲加瘦猪肉和核桃煲汤。
任脉肚脐以下的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这四个穴位有很好的温阳作用,可以在三伏天或三九天(就是最热和最冷的时候),选择其中的1~2个穴位用艾条温灸,每次灸到皮肤发红热烫即可。如果有胃寒,可以用以上方法灸中脘穴。
中脘穴、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示意图
中脘穴: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神阙穴:人体腹中部,脐中央。
气海穴:人体小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穴: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中极穴: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
祛痰除湿,让身体运化畅通
——痰湿体质养生
梁淼是一家私企的业务员,刚进公司时是典型的窈窕淑女,但体重随着应酬和收入的增加而不停地增加,在部门还落了个“肥姐”的绰号。更严重的是,小梁经常胸闷、头昏脑涨、身体沉重,睡觉也打起鼾来,每早醒来,总有一口痰黏在嗓子眼。她以为自己是慢性咽炎,但怎么吃药都不起作用,非常恼人。
令小梁苦恼的表面原因可以说是肥胖,但真正原因,还要归结于她的痰湿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多数容易发胖,不喜欢喝水;小便经常浑浊、起泡沫;常见的还有经迟、经少、闭经;经常胸闷、头昏脑涨、易出汗、嗜睡,身体沉重,惰性较大。最重要的是,总是有痰。
脾主运化,喝进来的水、吃进来的食物,如不能转化为人体可以利用的津液,就会变成“水湿”,“水湿”积聚又受热邪煎炼,便成了痰。所以,痰湿体质的人往往是脾出现了问题。
女性出现这一问题,多是应酬比较多,美味佳肴、荤甜满席,而且吃得多、动得少。还有一部分女性朋友,因工作等原因,精神思维活动过久,如“用脑族”。而“脾主思,思虑过度则伤脾”,所以,这些撑着半边天的女性们,无形中加重了脾气的负担,走入痰湿体质之列。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阳气日渐衰退,这是自然规律,保养阳气除了服药、除了泡脚,更多的是“保”,要注意少食寒凉食物,尤其是已经有明显的寒湿偏重的女性朋友,更应该注意。
饮食方面,痰湿体质的女性不要吃得太饱,吃饭不要太快;美容不要随大流,多吃水果并不适合痰湿体质;平时吃一些偏温燥的食物,如荸荠、紫菜、海蜇、枇杷、白果、扁豆、红小豆、蚕豆等,还可以多吃点姜;应少吃酸性的、寒凉的、腻滞的和生涩的食物。
起居方面,这类女性要注意多晒太阳,因为阳光能够散湿气、振奋阳气。作为湿气重的人,可经常泡泡药浴,每天晚上用艾叶煎水泡澡或泡脚20分钟,艾叶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这样体内的寒湿会慢慢减少,病情也就可以慢慢恢复了。最好是泡得全身发红,毛孔张开最好。同时,日常穿衣服要尽量宽松一些,以利于湿气的散发。
从经络角度,改善痰湿体质的主要穴位有中脘穴、水分穴、关元穴等。最适合用艾条温灸,一般灸到皮肤发红发烫。每次腹部、背部、下肢各取1个穴位灸。如果灸后有口苦、咽喉干痛、舌苔发黄、大便干结、梦多、失眠等症状,停灸即可恢复。
中脘穴、水分穴、关元穴示意图
中脘穴: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水分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关元穴: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