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善良如诗(8)

读点·点睛

心怀天下,悲悯苍生———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风尚。

屋 檐

陈志宏

在一处古村游览风景区,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清代江南某五品官遗下的豪宅。古宅形体庞大,房间精巧别致,给人极大的通透感,意境幽深。

站在古宅大门前,游客个个心里纳闷:“这宅子的屋檐也真怪,怎么做成一间小巧的屋子?”导游小姐站在屋檐下,给游客们卖了一个关子。她指着屋檐下那间小屋,学着某娱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气问道:“大家知道这间小屋子是干什么用的吗?”

经这么一吊胃口,大伙的兴趣就来了,纷纷抢答。

有人说:“放鞋子用的。”

有人说:“训小孩用的。孩子做错了事,让他闭门思过。”

有人说:“雨天进门,把蓑衣放在这。”

有人说:“防贼的。双重门,起到很好的防盗作用。”

有人说:“关鸡的。”

……导游小姐抿嘴一笑,无奈地摇摇头。她告诉大家:“大家都没猜对。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遮风挡雨、歇脚过夜的。”

游客们哑然失笑。

我没能笑出来,陷入了沉思。现代人啊,生活舒适了,不知在街上行乞,在世间流浪的人的悲苦,谁还会把他们放在心上?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城市的空间越来越冷硬,而我们的同情心,也渐渐被挤进一处孤独的暗角,人世的悲悯情怀也在一点点丢失。

现实中,人们不会为流浪汉做一个能挡风雨隔黑暗的屋檐;心灵里,也没有给社会上的弱者留一个充盈同情与关爱的“屋檐”。

有人说:“屋檐是前进中不得不舍弃的东西,因为高楼大厦不需要它,也不知道谁真正依赖它。”但反过来想想,大家都没有胸怀博爱的“屋檐意识”,会是好事吗? 往轻处说,那至少也是社会的一大悲哀吧。

屋檐下,藏着对他人的关爱,对弱者的帮扶。清代的子民就知道给自己的屋子做这么一个雨檐,我们现在将之无情舍弃,未免不是一大遗憾。是啊,人活于世,谁没有一个难处,谁能保证自己不需要他人的帮扶?

屋檐,是千百年来,前辈们爱心的凝聚。

有能力做屋檐的人,在有生之年,就多做几处吧。没能力,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心怀天下,悲悯苍生。

佳句品读佳句: 有能力做屋檐的人,在有生之年,就多做几处吧。没能力,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心怀天下,悲悯苍生。

品读: 本句用在篇末,一语双关,由现实的屋檐,引申出“心怀善念、关爱他人”的中心思想,发出倡议,深化主题,水到渠成,巧妙至极。

赏析感悟古老的“屋檐意识”,让读者为之肃穆。写作之难,就难在让人感动的细节不常见,一旦捕获入心入情的细节,写起来就很容易了。所以对于写作者而言,观察非常重要。观察身边的人,观察身边的事,并从中发现与众不同的细节。不妨将其看做是一条初学写作的铁律。观察之外,感悟也非常重要。

把观察得来的生活提升一个层次,就变成了一种艺术。

(特级教师郑国珍推荐评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