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性化”服务,赢取消费者信任。由于是采取网络、电话销售,没有店铺,因此物流和付款往往是销售链中的瓶颈。随着近几年三方物流的迅猛发展,这方面的瓶颈正在逐步消除,如PPG通过三方物流,在全国50多个城市实现送货上门,并且货到收款。这对消费者来说,大大地降低了购物的时间成本和中间环节,并且降低了顾虑心理,促进了在线购物的实现。
李亮颇为自得地对媒体说:“我们既不是服装企业,也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数据中心,甚至你可以认为是一家服务器公司。”
借VC和上下游的钱生财
凭借着较低的营销成本、超低的零售价格以及独特的商业模式,PPG迅速赢得了市场,很快实现了正现金流。但是2005年11月,PPG还是遇到了资金压力,因为前期的大量投入,PPG早期的启动资金很快消耗殆尽,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为了维持住旺盛的成长势头,PPG决定借助外来资本和广告进行发展大提速。
2005年12月3日,PPG投资100万元在上海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各频道投放电视广告。但是,PPG一时又无法支付出足额的广告费,为此,PPG和两家电视台的广告代理商唐神广告公司进行谈判,按照约定,PPG将先支付唐神一半的广告费,然后等广告播出后在7日内再支付剩余50万元款项。虽然资金不到位,但凭借李亮出色的说服能力和对PPG未来赢利能力的信任,唐神广告公司接受了PPG的欠款请求。PPG先支付7万元,剩余93万元在广告播出2个月后偿还。
凭借着地毯式的广告轰炸效应,PPG在上海当月的销售额提升了30%,而且不断出现断货的情况。每天数千件的缺口,让李亮不得不催促上游厂商加班生产,并且将上游供应商由原来的3家增加到5家。
有媒体做过统计,PPG在《青年报》上投入1万元广告,销售额就提升到1.5万元;在《地铁风》上投放9000元广告,即带来1.8万元的销售额。这不禁让李亮得出一个结论:广告的投放额度与销售量成正比。
广告的放大效果增添了PPG的信心,包括CEO李亮在内的PPG所有员工也感觉到了广告投放的巨大作用,PPG决定再次增大广告投放力度。但资金却是一个难题,原定于在2个月内偿还唐神广告的广告费用,也在PPG的周旋下再次拖延。
鉴于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以及资金不足的现状,PPG开始寻找风投帮助。2006年8月,TDF和集富亚洲两家风投公司给PPG注资2000万美元。
有了风投助阵,PPG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