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也有一群“积极”的投资者,他们从报纸、杂志及网上获得大量投资资讯,加以咀嚼分析后,有意通过波段操作或基金转换,以获取更好的收益。这些投资者普遍比较喜欢短炒,把基金视做股票,总希望能找到涨得最多的基金,如果所投资的基金表现落后于同期其他基金,就会考虑转换或赎回。
这群“积极”投资者买卖的根据,往往是对行情波段的理解,或是跟随基金排名。他们如时尚趋势的“粉丝”般,不断进行基金转换,期望找到、跟随时下最“流行”的基金。
《股市与幸福感》研究表明:追涨杀跌、频繁交易、更多地关注短期波动等,都是缘于个人的直觉和本性。但在投资决策上,这种并非理性判断的直觉和本能,导致人们不但很难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也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水平。
在本书中,我们多次讲到需减少交易频率,并详细说明了频繁交易的害处。因为股票可以随时卖掉,所以人们才会过于随意,不负责任。
在面对基金短期业绩排名时,投资者也应保持一份警醒。专注幸福投资的投资者,更应跳出短期排名的迷思。
随着近年来基金投资的流行,基金排行榜应运而生。这些排行榜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多少有一些积极作用。对于基金投资的老手,他们可以很快知道自己的基金在同类型基金中的表现;而对于基金投资的“初哥”,他们在决定投资基金前,亦可以快捷地了解个别基金的表现。
不过,投资者在用这些排行榜乃至基金评级作参考时,不要产生盲目崇拜的心态。
首先,基金的业绩只代表过去,不代表其将来的表现。约翰·伯格说,基民们不要试图挑选好的基金,它们都是一回事。过去三年表现好,不代表未来三年表现也同样好,表现好坏只有事后才知道。
其实,基金榜中的领先分子,多数都属于在一定时期内表现较佳的基金。但这并不等于这些基金永远都位居榜首,况且基金的表现亦有时期的局限性。如果投资者尝试用不同的年期或起止日期,基金排行榜便可能大大不同。基金的排名不能反映将来回报,即使基金有五颗星,也不代表其一定值得投资。
其次,排名榜首者的投资风险亦可能比同类高,也未必完全适合所有投资者。不同基金的投资取向、投资理念以及风险管理均不同,这些基金的表现在不同时间便有所差异。
对投资者来说,基金经理只懂追求排名和回报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投资者只为谋求一份稳定回报,而基金经理却背弃投资理念追求高排名,最终将引致投资风险增加,投资回报也会受到拖累。因此,当我们发现个别榜上有名的基金实际上已经背弃了当初的投资理念时,便应保持一定的戒心,这常是一般投资者不能认识到的。
在进行基金投资时,投资者应谨防贪婪与恐惧,更应避免“走两个极端”。所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指跟风,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什么,别人卖出自己也跟着卖出,这种行为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另一个就是“跟随基金排名”,在追逐中迷失自己,最终手上只留下一堆“过气明星”。
基金的排名乃至评级仅是筛选基金的第一步。投资者应了解,基金也有不同的风险,可先挑选适合自己的基金类别,然后在类别中挑选适合自己风险承受程度的基金,并了解什么原因导致基金过去有这样的表现,基金投资策略是否会持续,基金经理是否仍管理该基金,外围的投资环境是否改变等问题。
投资者应对基金多一些耐心,多投入一些时间。基金是很好的配置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工具,但若靠主观判断进行短期波段操作,只会降低收益,同时也加大了基金运作的难度。而对基金经理来说,业绩排名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也极大影响了基金经理的投资准则及行为偏好。
在通胀带来的负利率环境下,仍有很多人可以坚持3~5年的定期存款。而目前基金持有人平均持有期限还不到一年,如果大家能用储蓄的心态来长期投资基金,其收益率将大概率地跑赢存款利率,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梦想。
如果你认准了一只基金的潜力,就应该做长线投资,不要过分受制于价格每天的波动。要做到这点,应尽量控制自己去查账户的次数,更不应盲目转换,不要和姚明比跑步,不要拿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作收益率的对比。
幸福投资学小结
1. 幸福投资的关键,在于放低赢利预期,更得慎选投资参照物。在投资时,以选择“差不多就行了”(good enough)的绩效为目标,而非“最好的”(best)的绩效,这样才能多些快乐,少些焦虑。
2. 要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在考虑投资基金之前,一定得预先了解自身对投资组合的认识及风险承受的能力。
3. 投资者若仔细分析过基金的契约,会发现基金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仓位和可投资股票范围的规定。两只基金的产品特征不同,业绩自然有差异,不能直接比较。
4. 大家都喜欢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但恕笔者直言,基金投资者不应把历史太当回事儿。“太把历史当回事儿”,是基金投资中最致命的错误之一。
5. 如果你认准了一只基金的潜力,就应该做长线投资,不要过分受制于价格每天的波动。要做到这点,应尽量控制自己去查账户的次数,更不应盲目转换,不要和姚明比跑步,不要拿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