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选择越多越幸福吗?——基金投资的迷思(1)

“咖喱角上火,烧春鸡麻烦,迷你干炒牛河又太油腻,三明治又吃不饱。烧味,烧味有叉烧、烧鹅、烧肉、油鸡、切鸡、烧排骨、单拼、双拼、三拼,还有四宝,怎么选?喝汽水还是例汤,汽水要大还是要小呢?大的我喝不完,小的又不够喝……”

—《购物狂》

我们的困惑

1. 熊市我不开心,为何牛市赚钱了,我也不开心?

2. 在投资中,面对2 000多只股票、656只开放式基金(不包括QDII①和货币基金,2010年年底数据),你又该如何选择,才能在赚钱之余,又不赔上幸福?

“差不多”就行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现代人患有抑郁症、焦虑症?

很多人会抱怨:因为通货膨胀,因为工作紧张,因为生活压力大。这当然是原因,不过,你可曾想过,拥有太多选择也是一个原因。

在选项太过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会有很大的苦恼和焦虑:选择前举棋不定,选择后懊悔不已。

本来,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和资本,似乎该比上一辈人更幸福。但太多的人没有选择的慧眼,也没有选择的胆量,更没有选择后的坦然。

我们越是想选对,就越怕选错,于是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力图作出最明智的决定。可是问题是,众多选择中包含着太多运气的成分,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也无法控制。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寓言,说狗熊在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掰了一个拿在手里,看到另一个更大,于是扔了手里的,去掰那个更大的……这样反复多次,从这头走到那头,最终狗熊却一无所获。

太多的选项,会让人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不满足感,因为无论作出怎样的决定,无论你取得的成绩多么出色,内心中还是会悄悄地问自己:“如果当初那么选,现在我会如何?”

有选择余地当然是好事,但当选择多到某种程度时,消费者就很容易产生焦虑与无助感。像秦先生这样的消费者,便会采用一种“主动积极”的研究方法。例如买车前,面对不同品牌,他会通过研究每个车型的马力、操控性、耗油的优劣,试图找到最佳的选择。

但心理学研究表明,秦先生这样的消费者非但不幸福,反而会更焦虑。面对诸多选择,他们反复推敲,三心二意,想要作出最英明的决定,最后却徒劳无功,永不满足,人也会变得更累。据统计,如今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天接触3 000个广告,也就是至少3 000个选择。

心理学家表示,有选择恐惧症的人,大都是极度追求完美的人,而且是极度苛刻的人—他们要求自己必须作一个单选,而且这个选择必须是最理想化的选择。他们往往追求完美,并赋予选项太多的意义。在投资上,往往表现为对收益率、排名的追求,例如一定要选择业绩排名前三的基金。

选择恐惧症的成因,大多是患者对自我不满,患者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地折磨自己,并逃避面对事实。一般选择恐惧症有以下几种症状:

1. 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

2. 害怕承担自己选择后的结果。

3. 对自我不满,将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反映为逃避自己。

事实上,在人生的各种选择后,永远有更大的“玉米”等在你前面。要克服选择恐惧症,心理学家的建议是:在作选择时,以拥有“差不多就行了”(good enough)为目标,而非“最好的”(best)。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