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诀世(2)

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秋风。值得一提的是,冯家世代务农,唯一的“知识分子”冯如却为心中那般理想,英年早逝。

艾米丽·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写道:“谁也不曾想到在苍茫的大地下,睡去的人们,竟有着如此不安静的睡眠。”冯如满面春风踏上故土的同时,昔日的传奇人物徐润在上海租界静安寺路的宅子里,孤独地闭上了眼睛。他一生中最大的死对头盛宣怀,此时住在这条路的另一头正意气风发。自1907年,徐润第二次被盛宣怀从招商局管理者的位置上排挤出后,两人再不相往来,直至徐润去世,为两家的矛盾仓促地画上了句号。

真正的英雄历来孤独,可孤独者中的绝大部分成不了英雄。徐润的商业轨迹应以上海为原点,顶峰则是与唐廷枢投资加入招商局。招商局的经历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在那里,买办徐润遭遇官商盛宣怀,每每交手均处下风,以至于一生快意,却落得晚景凄凉。

15岁时,徐润到上海投奔宝顺洋行的买办叔叔。他悟性高,又勤奋,深得洋行合股者韦布信任,19岁准入上堂帮账,24岁升任主账。在韦布的提拔下,徐润陆续把几年积蓄全部投入上海不动产,收购了租界内外价值两百多万白银的地产,拥“地二千九百六十余亩,造屋二千另六十四间”。时年徐润年仅26岁,俨然已为沪上粤商代言人,声望如日中天。

通过徐润可以发现,清末帝国的商人们似乎尤其钟情于地产当铺。1911年,这个国家最具天赋的商人盛宣怀拥有千万两白银的不动产,超过“招商局330万两和汉冶萍矿100万的巨额投资”。天津山西路耀华里的一半产权属于当地巨富梁炎卿。汇丰银行买办王槐山在家乡浙江余姚购置7000多亩土地……有人这样总结:晚清企业家们与同时期日本同行相比,个人素质不相上下,但日本人更“爱国”也更有长远眼光。造成差异的原因,归根在于大清朝无法如明治政府,提供安全、公正、诚信、清廉等经济发展的必要环境。如此体制下,企业家们的智慧与资本,排开地产,哪里有什么用武之地?

接下来的日子里,徐润联手同乡买办倒卖茶叶、棉花,赚取差价;开设钱庄、当铺,谋取暴利;他与他的同行们甚至创办鸦片局,坐地收金。他还先后捐得朝廷一官半职,以待一时之需。等到1866年伦敦爆发金融危机,他所在洋行破产,徐润已经羽翼丰满。他脱身而出,处心积虑,静待机会,直到李鸿章向他与唐景星抛出了绣球。

当时,李鸿章正在筹建官办招商局。招商局,原为耶鲁毕业生容闳提议,为“不准洋人入股,纯粹的华资公司”。国库空虚,资金尚有较大缺口。他听取盛宣怀建议:“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听商董等自立条议。”可惜,大清政府的信誉早透支彻底。即使中堂大人言之凿凿,敢趟浑水的商人却少之又少。这时,徐润与唐景星进入李鸿章视野,后者寄希望利用二人的财力与号召力,招商引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