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学校

王 涵

让我把那砖土垒成的校舍变为培育崇高思想的场所,让我热情的火焰温暖它那简陋的教室和清寒的走廊。

———[智利]米斯特拉

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

16世纪西班牙一位教育家说,理想的学校“是品学兼优的人们的一个学社和协调的组织,他们集合起来,对所有为了学问到那去的人给予同样的祝福”。

这说法似是,又非。

孔子和苏格拉底办的学校大概有点像:夫子坐而论道,弟子虚心向学。孔子和子路、颜回,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名师高徒,一同沐浴在知识的光辉下,春风化雨,其乐融融。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诚然为人生一大乐趣,不过这种乐趣,是建立在对更多的普通孩子排斥的基础上的。

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语极有见地,惜乎现在大楼多了,大师少了。

何谓大师?

闻一多讲《楚辞》,每当华灯初上,必微醺而入,高吟:“士无事,痛饮酒,热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边朗诵,边讲解,击节悲歌,热泪纵横。其时正值日寇入侵,大好河山哀鸿遍野。闻先生的长歌孤愤,带给学生的,岂止限于“学问”二字!

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留着一间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的平房,这种低矮颓败的平房就是当年西南联大的教室。林徽因说,当初建这些房

子时,甚至“最后不得不为争取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砖,乃至每根钉子而奋斗”。今天的人们似乎很难理解,从这些不能遮蔽风雨的平房中,怎么会走出那么多卓有建树的英才?答案只有一个,因为这里荟萃着像陈寅恪、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钱钟书、梁思成、王竹溪、钱伟长、周培源这样的一大批学术大师。

黑柳彻子是日本著名的电视主持人,小时候,却因为上课总是不能安静下来而被学校退学。后来,她被送到一所特殊的学校,正是这所学校,成为她迈向成功之路的起点。

学校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叫“巴士学园”,因为学校的教室就是六辆废旧的电车。学校里面有很多奇怪的规矩,比如:每天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坐的位子;上课可以从自己最喜欢的课程开始;上学要求穿最不好的衣服,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铁丝网上爬来爬去了。不安分的豆豆(彻子的昵称)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所学校,甚至连做梦都想着去上学。当然,在这里,变化最大的是她对学习的态度。因为学习完全成为一种乐趣。

黑柳彻子后来将她在这所学校里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书名就叫《窗口边的豆豆》。读过这本书的人,大都会爱不释手。

什么叫“有教无类”?什么叫“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发生在巴士学园中的故事是很好的例证。

1921年,英国教育家尼尔在英格兰萨福克郡创办的萨默希尔学校与巴土学园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尼尔称这种具有自由观念的学校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学校,因为这里没有学生逃学,甚至没有学生想家。

尼尔认为,一所使活跃的儿童坐在课桌边学习几乎全部无用的功课的学校是一所坏学校。

但是,家长们却没有信心接受这种随心所欲的学校,他们称它是“疯人院”。

随一个教育考察团到一所学校参观,校方安排的一项内容是观看学生广播操。据介绍,这所学校的广播操很有水平,这天,电视台的记者也要来拍摄。那一天,正好赶上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寒流,学校不知从哪找来很多棉大衣,好心地请“各位领导”披上观看,但被大家谢绝了。广播操开始后,令我们深感诧异和不安的是,两个在前台领操的小女孩,竟然只穿着短袖运动衫,在凛冽的寒风中一丝不苟地做着每一个规范的动作。随着一阵阵寒风袭来,大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这两个女孩身上。后来,大家实在不忍再看下去了,没等广播操做完,就纷纷离开了。

这所学校建得非常漂亮,据说,单是体育场馆,就耗资数千万元。高大的教学主楼前,醒目地写着一行大字———“一切为了学生”。真是这样,怎么就没有想到: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是不应该再安排广播操的。

罗素说,我们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看做手段。

但是,当一所学校过于追求功利的时候,学生往往就成了手段。

有人群的地方就会存在差异,学校也是一样。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基础,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些都足以使学校教育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多样性。一个教师能够尽可能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趋向于完善,但是,他却永远无法想象出,在新的一天中,他的学生会出现哪些新的问题、新的困惑。

差异能够导致歧视,歧视又引发出对立。教师和学生因为彼此不能适应而相互抵触、厌倦的情形每一天都发生在校园生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所成功的学校,就是能够成功化解、消除这种对立情绪的地方。原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说过,老师站在讲台上,和学生“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能对立”,他还说:“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一小点好处———哪个孩子身上没有呢?在美国,曾经有一个被老师们公认为品学兼差的黑人孩子举着一个橘子说:“这个橘子像我,因为它的外皮坚硬,我就是外边硬,当你向里看这个橘子时,它又好又甜,我也是里边又好又甜。”

这个孩子或许是天才,但他缺少的是被发现。

对于教育者而言,学会宽容是一种美德,而如果这种宽容发自内心,就是一种博大。在这种博大的阳光照耀下,任何种子都会萌发出生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