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那些管理品质优秀的企业你若对一家企业管理者的品质有信心,同时你又买进了一批该企业的股票,那你赚钱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沃伦· 巴菲特巴菲特的独门匠法在巴菲特的众多投资标准中,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品质是否达到他所要求的标准,将会对他的投资抉择产生重大影响。
巴菲特在研究一家企业时,首先看这家企业的管理层的品质和能力,如果令他十分满意,他才会考虑对其进行投资。他说:“管理人员把自己看成是公司负责人,就不会忘了公司最主要的目标——增加股东持股的价值。同时,他们也会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个目标,做出理性的决定。”
在巴菲特看来,一家企业是否拥有优秀的管理人员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和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优秀的管理人员,即便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也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企业的管理层只有达到了以下4 个标准,巴菲特才会考虑对其进行投资。
第一,管理层能够克服行业潮流的驱使,进行独立思考。所谓行业潮流的驱使,也就是盲从的企业行为。巴菲特认为盲从的企业行为主要表现为: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效仿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制度、计划和策略等。在这一点上,巴菲特认为国家偿金公司的负责人杰克· 林区做得非常好。当大多数保险公司在收益不足甚至赔钱的情况下承保的时候,林区却没有跟随这样的市场趋势,也没有接受这种保险。然而像林区这样的负责人并不多见,大多数的管理层都被淹没在盲从的潮流中。盲从的后果很容易使企业的管理层失去理智,从而令企业的发展停滞、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破产。
第二,大多数管理者都具有可怕的攀比心理,他们时刻想到的是自己的业绩是否达到高层的标准,因此,他们就会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地让自己更加有所作为,绝不放过一切可以使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机会除了可以满足他们的攀比心理以外,却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好处,有时甚至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导致所有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此时无论他们多么诚心改过,都已经于事无补了。
第三,管理层的行为是否具有理性品质。巴菲特把企业的发展分成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企业刚刚建立,为了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会使用大量的资金,所以在这个阶段不会有可供分配的盈余;第二个阶段为迅速成长阶段,虽然这时企业开始出现少量盈余,但这些盈余都会被用来继续发展壮大企业;第三个阶段是企业的成熟阶段,这时企业将会出现可供分配的资金盈余;第四个阶段是企业的衰退阶段,这时的企业虽呈衰退之势,但仍然会产生大量的可供分配的现金盈余。
巴菲特指出,当企业进入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时候,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如何分配企业所产生的大量盈余将面临3 种选择:一是用于继续扩大企业业务,二是用于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三是交给股东。对此管理层该如何做出选择,将会是检验管理层是否理性的最直观的手段。巴菲特会对那些选择第三种,将盈余分配给股东的管理者投去赞赏的目光。因为他们的做法是绝对理智的选择。如果是选择第一种,说明他们是在冒险,因为成功与失败的比例各占一半,企业的未来无法准确预测。如果是选择第二种,那么证明管理者对于这样做的后果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购买一家企业很容易,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失败的几率非常大。一旦失败,直接受害者就是股东。
第四,管理者是否能对股东做到绝对的忠诚。巴菲特喜欢那些对股东绝对忠诚的管理者。这是他自己在经营实践中得到的启发。在每一次召开股东大会时,他都会把企业近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在经营过程中所犯过的错误毫无保留地发布出来,他要努力做到在所有股东面前透明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股东的信任。
巴菲特极为看重那些完整且翔实报告企业营运状况的管理人员,尤其尊敬那些不会凭借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隐瞒企业营运状况的管理者。因为这些人具有把成功分享给他人,同时也勇于承认错误,并且永远向股东保持忠诚的态度。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以及管理者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许多企业总是会公布一些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以此来吸引投资者,从而积累资金。巴菲特反感这样的做法,因为他知道企业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一定会犯下很多错误,没有哪一家可以做到完美无缺,即使他自己也曾经犯过很多错误。
如果哪一个企业在它的报告书里看不出一点瑕疵,那么他会第一个将这个企业排除。
巴菲特的成功启迪投资者需要选择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投资,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品质与能力。一般来说,如果投资者选对了人,就能选对企业,所以投资者要多关注企业的管理层品质。
和巴菲特不同的是,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向来只关心能否赢利。对于他们来说,企业的管理层品质根本无关紧要。巴菲特提醒这些投资者,如果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很糟糕,那么就不要幻想它会给你带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