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许多多为了新中国的石油工业迅猛崛起而呕心沥血的先驱者们,由于积劳成疾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们没有来得及看到大庆油田今天光彩夺目的辉煌。现在依然健在的地质师和当年的钻工们也到了古稀之年,白发苍苍的老人总也忘不了那些令他们骄傲和自豪的岁月。最早徒步踏查松辽盆地的地质部地质师韩景行,1990 年8 月重返松基三井时,感慨万千,欣然命笔,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一首饱含激情的七言诗:
故址三十五年前,松辽盆地油气勘,
足踏荒原顶烈日,冬雪严寒为油田。
松基三井喷油日,当年情景历目前,
重访故址思故旧,芳花做蜜心亦甜。
近半个世纪的时光荏苒,人变老了,松基三井也走完了它的历程。如今,他像一个安详的老人坐在高台子屯的村边上,遥望儿孙们一代一代茁壮成长。在他的眼前,有3000 多平方公里的油田,20000 多口采油井,每奠基石年把5000 多万吨的石油输入了祖国方方面面的血脉。如花似锦的石油城,高楼大厦,厂房成群,炼塔林立,树木青翠,芳草萋萋,生机勃勃,繁荣兴旺。松基三井满意了,他无怨无悔,欣慰地长眠,再也不用醒来。
1989 年,为纪念松基三井发现大庆油油田的历史功绩,党和政府决定在它的原址建立一座纪念碑,永志千古。征集设计方案的时候百花齐放,几十个图样虽说各有千秋,却无一中选。在参加过大庆石油会战的一些老领导多次的启发下,设计师有了灵感,把一稍加修饰,约30 吨重的花岗岩石块放在了松基三井的肩膀上,这一粗犷而又简捷的设计,寓意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表现了这口井所拥有的全部内涵。
一块质地纯朴的花岗岩,它象征着一块支撑起共和国大厦的奠基石。
20 世纪60 年代,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是大庆油田喷涌出来的石油给共和国的肌体输入了新鲜血液,是石油的自给自足才使中国人在联合国的讲坛上挺起了腰杆,松基三井不正是这样的基石吗!
松基三井设计者之一的杨继良,亲身经历了大庆油田从勘探到开发的全过程,每当提起松基三井,他便会像一台精巧的电子计算机,准确无误地回忆出那些色彩斑斓,而又充斥着酸甜苦辣的往事。他总是谦虚地让笔者多写一点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两部合作的默契,多写一些故去的同志。
杨继良老地质师的情操,恰像一位军人,在松基三井留言簿上写的那样:
“在历史上某一领域留下足迹的人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