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与女儿同抗风雨,幸福像花儿一样(1)

——王宛平与女儿同游在艰难岁月

一个成功的母亲,不是给了女儿多么丰厚的物质条件,而在于教会了女儿什么生存本领,在她的精神世界播下了哪些种子……

出身军人家庭,15岁当兵,复员后当工人,1977年底参加“文革”后第一届高考,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分配国家机关做公务员,1985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读研,获硕士研究生学位,1988年开始留校执教至今,任戏剧文学系副教授。主要影视作品有:《我的泪珠儿》《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金婚》《新上海滩》等。被称为中国国内“婚姻题材金牌编剧”。

2010年2月12日,《金婚风雨情》(简称金婚2)在北京顺利杀青。这次,王宛平和女儿丁丁共同担任编剧。之前,王宛平和女儿丁丁一起创作的《狙击手》也在各地热播,母女编剧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鲜为人知的是,无限风光背后,王宛平却历经坎坷:忙碌的工作让她的婚姻以失败告终;因文字惹祸,

王宛平

WANGWANPING

追求追梦无罪,愧对女儿痛心

1985年,是王宛平人生的分水岭。

这一年,已是国家干部的王宛平,决定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报上名之后,才发现自己怀孕了。思考再三,她还是决定参加考试,就这样,身怀六甲参加复试,导师居然没有看出来。

这个决定缘自她内心深处的一个梦。王宛平15岁当兵,在4年的军旅生涯中,读过很多世界名著。博览群书后,她便萌生了一个梦想:通过笔去剖析人性和干预社会,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从部队复员后,王宛平到工厂当了3年车工,直到“文革”后恢复高考,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这是一份让许多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可看似一帆风顺的人生却令她不时茫然:这一切都和她的梦想没有任何交集。

王宛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年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文学最辉煌的年代,本来就爱好文学的王宛平实在不甘心就这样磨灭自己的理想和才华。当时,没有关系调动工作不可能,考研成为她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

1985年9月1日,孩子刚满40天的王宛平,成了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的研究生。为了不耽误学习,她不得不狠心给刚满月的女儿丁丁断奶。

有一天,王宛平正在学校上课,母亲突然打电话告诉她,说丁丁拉肚子了,一直都在哭闹,怎么也哄不好。听到这个消息,王宛平赶紧往家赶。一回到家,看到女儿蜡黄的脸色,她的眼泪簌簌地往下掉:“丁丁,妈妈对不起你。”母亲在一旁催促她:“别哭了,赶快把丁丁送医院吧。”

检查结果出来了,只是一般的小儿痢疾,王宛平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回家的路上,她把女儿紧紧地抱在怀里,心里暗暗发誓:“丁丁,妈妈以后再忙,也会抽出时间照顾你,不会再让你受罪!”

但是这愿望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王宛平就读的学校和母亲家相隔有几十站路,看女儿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每次到母亲家,王宛平一边带丁丁玩,还得一边背单词,根本没有办法对女儿进行细致周到的照顾。

3年后,王宛平从中戏毕业,直接留校任教。那时,虽然丁丁已经回到她的身边上了幼儿园,但王宛平总是忙碌,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依旧很少。有一次,她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老师对王宛平说:“你是出现在幼儿园频率最少的一个母亲。”老师还告诉她说:“丁丁性格很好,只是有些内向。特别是当别的小朋友的妈妈来的时候,她总是躲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盯着看。”一听老师的话,王宛平的眼圈红了,深深的愧疚涌上心头。她看着丁丁的眼睛,第一次读懂里面蕴涵了多少对母爱的渴盼。

让王宛平更为愧疚的是,她不仅没能照顾好女儿,也没能经营好婚姻。因为忙碌,她与老公在情感上的交流越来越少。1990年,王宛平与丈夫离婚,带着丁丁独自生活。有好长一段时间,女儿都很不适应,总是向她追问爸爸去哪儿了,什么时候回家?面对女儿天真无邪的目光,王宛平只好紧紧地把她抱在怀里,骗她说:“爸爸出差了,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王宛平不愿意做一个撒谎的妈妈,可是女儿太小,她不敢把真相告诉她。

母女相扶,不让梦想在现实的残酷下弯腰

离婚后的日子是艰难的,尤其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那时候,王宛平一个月的工资才两百多元,根本不够母女俩的日常开销。有一次,丁丁对她说:“妈妈,你不是说今晚会做红烧鱼吗,怎么又是青菜?”王宛平只好说:“妈妈明天一定做。”其实,当时她身上只有几十元钱了,哪敢买鱼吃。但是,话已经放出去了,如果女儿明天吃不到鱼她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妈妈很没诚信?想到这儿,王宛平决定无论多困难,第二天也要让丁丁吃上红烧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