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略地,与女儿的战斗也要讲谋略(7)

│教育智囊│

父母不要纵容自己的“孩子气”

父母给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照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但在有些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却是倒置的:父母是有些任性、为所欲为的“孩子”,孩子是善于为家人着想、具有自制力的“父母”。意识上,父母似乎在为孩子考虑,口口声声都是“我为了你好”,而实际上他们忽视了孩子的感受,相反,却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困扰。父母肯定是希望孩子过得好,也希望自己能够助推孩子的成长,可为什么有时会让自己的“孩子气”占了上风呢?

“晓磊,你的手机响了!”我正在水房洗衣服,室友大声喊道。我还没来得及应声,马上就有室友嚷开了:“准是你妈打来的!她是不是总担心乖儿子被小女生抢跑了呀?”还有的怪腔怪调地学着我妈说话:“磊磊呀,你吃了没有?你得注意身体啊!妈好想你,你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你想不想妈呢……”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我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我妈当然是个好妈妈,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这种“好”实在让我很烦恼。

去年9月,我上大学离开了家,妈妈刚开始是每隔几小时打一次电话,后来减至每天3个电话。打电话当然没什么事,无非是“你吃了吗?”“你在干吗?”“你那里天气怎么样?”我告诉妈妈很多遍:“我在这里很好,有事会主动打电话的。”妈妈说:“我不打电话,咋知道你好不好呢?”我便直截了当地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是幼儿园的小孩儿,你老打电话,岂不给我添乱!”没想到,电话那头,妈妈竟然像个委屈的孩子一样哭起来:“我不放心你,打电话问问有什么错吗?你翅膀还没硬,就开始讨厌妈了,你还有没有良心……”我被呛得说不出话,心里又愧疚又烦躁。

她可能向老爸告了状,老爸打来电话批评我:“你妈没啥兴趣爱好,也没啥大的追求,你就是她全部的希望。她现在不能在身边照顾你,只能打电话关心一下,你接几个电话也花不了多长时间,你就成全她,权当尽孝心吧。”话说到这份上,我还能怎么样呢?

妈妈打来电话时,我常常是和同学在一起,为了避免同学笑话,我便含糊其辞地应答她:“嗯。”“是的。”“好。”妈妈当然不满意:“你就不能多说几句吗?你喝了几两墨水,就和妈妈打起官腔了!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这么大,容易吗?”

有段时间,我故意将手机关了,并通过公用电话通知妈妈:“手机坏了。”没想到,三天之后,妈妈竟然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来看我,并给我送来一部新手机。她说:“一天听不到你声音,我心里就空得慌。手机千万不能坏,赶紧把这新的用上。”

对于老妈,我真是有种躲也躲不过去的无奈。唉!咋摊上这样一个黏糊的老妈呢!

心理原因一:心里空虚,寻找寄托。从孩子出生,很多父母就将孩子当做生活的全部内容,一旦孩子长大成人,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自己时,他们心里就像被掏空了似的,迫切需要抓住什么来平衡自己的内心。于是,他们以关怀为名,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掌控孩子。

心理原因二:证明自己的价值。很多父母认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就是抚养孩子,如果不做好这件事,那自己就是缺少价值的。如果不把孩子照顾好,自己多年的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作为一个母亲,她迫切需要证明自身的价值。她们一意孤行地用自己认为有意义而其实孩子并不需要的方式,来显示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原因三:寻求关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你长时间不理一个小孩子,那他就会故意捣乱弄出很大的声响或制造一些麻烦来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大人也会使用这种孩子气的伎俩来吸引儿女的关注。随着孩子成家立业,随着年龄的老化,父母会觉得自己被冷落、被遗忘,但又不甘心这种现状,于是,便故意“找事”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其实是利用了儿女的孝心。

父母的“孩子气”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其表现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动不动就向孩子宣泄情绪,对孩子随意打骂;孩子已经具有独立的能力,但仍然对孩子的起居饮食指手画脚;另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即父母把孩子当成倾诉的对象,拼命向孩子倾吐困惑或苦恼,这意味着把自己的苦恼转嫁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是没有能量去化解父母的苦恼的,这只能让他们背上更沉重的包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