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众妙之门(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 大道,可以说出来的,

非常道; 就不是永恒的大道;

名,可名, 相名,可以命名的,

非常名。 就不是永恒的相名。

无名, 天地未成形的状态,

天地之始; 是天地万物的开始;

有名, 万物本原的命名,

万物之母。 是生育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 所以经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状态,

欲以观其妙; 来观察“道”无名无形的微妙;

常有, 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状态,

欲以观其徼。 来观察“道”有名有形之处的真实。

此两者同出, 无名无形、有名有形都来源于道,

而异名。 是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的同一真理。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深奥啊,神妙啊,

众妙之门。 这是洞察宇宙间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人生觉悟

先来听一个故事:五代时有个宰相名叫冯道,冯宰相养了不少门客。所谓门客,就是一种闲人,寄食在名人的门下,有时帮助名人出出主意。有一天,一个门客给别人讲老子的《道德经》,不想一开篇就遇到了天大的难题。古时候讲忌讳,尊者的名字不能随便说,不像现在的人,儿子敢跟父亲称“哥们儿”。“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可怎么讲?“道,可道”,实在是不可道,因为这个“道”字正是主人的名讳,是不能讲的。于是他只得把“道,可道,非常道”,读作:“不可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这位门客没有想到,其实他的这句话是歪打正着地一下子触及了“道”的真谛。道的确是不可说的,说出来就不是道了。

这里,老子为我们讲述了“道”和“名”的概念,以及“无”和“有”的真意。记得朱子曾经说过:“道就像路一样,是人们所共同拥有的。”所有的天地万物都在遵循的规范,就是这里提到的“道”。

《老子》一书之所以又名《道德经》,究其原因 ,第一,它要阐明的观点就是什么是“道”;第二,它要阐明的观点就是什么是“德”。搞清楚这两点,并掌握其概念的要领,才能逐步走进其所营造的特殊境界。

古时候的人决不懂得什么是“上网”,也不知道什么是“电脑”和“手机”。“文革”时期的语言,现在的年轻人便不大明白;而黑道上的“切口”,局外人也听不懂。老子说,你要想了解现实中事物的变化,研究概念就可以了,你要是还想研究概念产生之前的那个无名宇宙的奥妙,那你就得用另一套语言系统才行。至于这另一套语言系统是什么,还真不好说。

其实,研究宇宙奥妙的语言不只一套,有科学家用的,他们所阐述观点的语言多是术语,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听不太懂的;有佛家用的禅语,这种语言如果没有一定的悟性,也很难明白。而老子告诉我们时,所用的又是另外一种语言,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如果不是有道之士,也无法明白它的深远含义。这种语言就是“悟语”。不仅要参悟语言,就连心灵都得进行悟透,忘却欲望、忘却宠辱。所以说“常无欲以观其妙”,是无心得之。

道,既然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那么,就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一下“道”含义吧!在天地还未生成之前,这个“道”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之中了。所有天体的运动与变化,其中都有“道”的迹象可寻。在这里,“道”所呈现的这一规律,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宇宙观”,或者称为自然规律。当天地形成之后,“道”这种规律,就自然而然地存于世间万物的生长、活动、变化,以至灭亡之中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