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天上午建林送他,下午我去接他。每天,这个时候他都会赶快挥手和保育员再见,然后向我跑来。而这一天,他两只手拽着我往里拖,几个保育员都站起来笑着迎我,又是递凳子,又是拽安全帽,使我受宠若惊。于是,坐下来听她们讲。
“妈妈,这是姨妈。这是干妈。这是奶奶。这是奶奶。”
“哈哈……”屋子里乐开了,一群孩子也跟着乐。
“李里,你儿子特好玩。他知道你的名字,还知道你在哪里上班,他爸爸叫阳建林,在大修队上班。他怎么都知道?这些孩子没有一个知道的。特别是张凡,大概一门心思只记得哭了,他比你儿子大多了,狗屁不通……”
也许是受故事的启迪,不到两岁的骁开始思考问题,对于我的指令有时会显出不乐意接受的表情。
建林的同事小谢,个子有一米八多,皮肤白白的,站在走廊里像个巨人。星期天到我们家来玩,他大大咧咧地喊着儿子的名字往里跑。儿子不认识小谢,这时正在和我做游戏。我提醒他说:“快叫谢叔叔。”
平常嘴很甜的他,却一脸不情愿的样子,紧闭着小嘴不吱声。
难道说他分不清谢与谢谢的关系?难道他在想:这个叔叔到我们家来玩,我为什么要谢他!
“叫谢叔叔。”我再次试探性地催促他喊。
“谢谢叔叔。”他果真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无可奈何地称呼,那目光好像的确在说:“妈妈,我凭什么要谢谢这个叔叔?”
虽说他很不乐意,但我惊喜地发现,这孩子确实在动脑子。
“嗳。不对,不是谢谢叔叔,是谢叔叔。这个叔叔姓谢。你想想看,爸爸姓阳,小希哥哥叫他阳叔叔,他姓唐,你称他唐叔叔……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再叫一声好不好?”
经过我细心地解释,他终于听懂了,回过头,像要弥补自己的过失一样,高兴地跳起来叫道:“谢叔叔!”小谢和我们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从这时起,我开始更加细心地观察他,培养他的引申思维、举止规范,还有在公众场所的识别能力。
冬天来了。早几个月还生机勃勃布满林荫道的葡萄叶子,从高高的支架顶棚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条条无精打采的藤蔓。
“买西瓜哟!买西瓜……”这是邻居的喊声。
我从窗口往外探,想证实一下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
“看什么看,还不快下来!”邻居婀娜友好地叫我。
我将信将疑地拉着骁儿子的手,跟着人们去看。
走过葡萄架,大门不远处密密麻麻地围着一圈人,叽叽喳喳。人圈中间停着一辆手扶拖拉机,车厢里装着西瓜,西瓜表面稀稀疏疏地盖着一些稻草,稻草上盖着渔网,矮矮瘦瘦的老实巴交的青年农民坐在稻草上。那农民短短的头发,黑黑的皮肤,五官还算清秀。他就那样半躺半坐着的样子,一点儿也不着急。
“喂!你这是干什么?”一个急性子男人推着自行车,仰头冲着那个农民嚷嚷。
“你到底卖不卖?!”另一个男人见那农民纹丝不动地样子,没好气地用手扒开稀疏的稻草,看了看西瓜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