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产商阶层的崛起(9)

3地产商:从区域走向全国

从此,一批地产商登上全国性的大舞台。

我不得不重提2002年2月28日,富力地产在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举行的土地公开招标出让中,击败潘石屹和华润置地等知名地产商,夺得北京广渠门东五厂用地,总价32亿元,创下全国一次性经营性土地出让面积最大、成交额最高的纪录。

土地招拍挂,在当年还是个新事物,但很快就会让地方政府尝到它的甜头,欲罢不能。虽然早在1999年国土资源部就提出,经营性用地出让,“有条件的,都必须招标、拍卖出让”。但真正全面推行这项制度的,是2003年8月31日以后。土地公开出让固然是医治土地腐败的重要手段,但实践证明,这个土地制度,也构成了房价上涨的根本动力之一(详见第三章)。

土地公开出让,地产商获取土地的渠道更加透明、公开,是地产商从区域走向全国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富力地产正是经由土地公开出让,来到北京房地产市场“赶考”。我至今还记得,在电话另一端,富力地产总经理张力刚拿下土地后的兴奋:“对这个结果,我们一点儿也不意外,我们基本可以说是志在必得,稳操胜券。”

之所以说土地公开出让是地产商实施全国化战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是因为少数地产商经协议方式拿地,也能异地扩张,而且拿地的胃口可能更大,譬如比张力、李思廉和先一步来到北京的朱孟依。

珠江房地产凭借谢强的超强拿地能力,于2000~2001年连续通过协议方式获得5幅土地,总计5 500亩,总开发建筑面积超过370万平方米(按照谢强的记述)。随后,珠江房地产悍然杀入天津,得手今日大家所知的那座规模惊人的京津新城。

顺便提一下谢强。2002年6月,谢强与朱孟依的3年合约到期的前3个月,选择了离开。同年9月,他加入同是来自广州的富力地产,一年后离开。2005年2月21日,谢强重回富力。早年,珠江房地产和富力都曾在北京营造过“五盘同开”的盛景,声势浩大,地产老人至今记忆犹新。而谢强为早期的北方珠江(即合生创展)和富力斩获的土地,仍有余威。

然而,即便珠江合生和富力们找到了像谢强这样的找地高手,即便它们都能通过协议方式低价拿到土地,倘若房地产市场仍未开放,而是沿袭住房实物分配,他们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土地砸在手里的命运。因为,实物分房时代,是集团买房、单位分房。上面提到了,这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常常是一买就是半个小区,他们认准的往往不是地产商的品牌、实力,而是颇有渊源的人脉关系。无须明言的是,他们更喜欢选择国企,而不是像朱孟依、张力这样的民营地产商。

在北京,实物分房时代是国有开发企业的天下。原来的北京城市开发集团(现并入首开集团),在方庄、望京这样的大型居住区,年开发量几十万平方米,但销售部的工作人员却只有几个—— 一个人就可以销售10万平方米,而且可能只是一个订单。老华远地产亦是如此。所以,任志强曾经不无揶揄地对王石说:我们(华远)卖房是批发,你们万科是零售。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买房肯定是先找开发集团或天鸿集团。朱孟依的珠江骏景开始对外销售时,地产界有个流行语:广州地产相当于大学水平,上海地产相当于中学水平,而北京地产只有小学水平。按理说,广州地产商来到北京,小学生们还不得哄抢?但那时的北京居民还是更相信天鸿集团,虽然他们的房子不怎么样。要不是谢强手下的张璇、王志刚这几个营销天才,想方设法让珠江骏景给在木樨园附近做生意的浙江商人消化了,珠江地产后面会艰难得多。假如是在集团消费时代,以珠江合生的零售方式对抗天鸿们的集团销售方式,朱孟依370万平方米的几个大盘,或许20年也卖不完。

是住房市场化打散了集团消费,给朱孟依、张力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机会。合生创展敢于从广州奔赴北京、天津,富力地产从专注于旧厂改造的区域地产商,发展为全国性品牌企业,吴亚军走出重庆、布局全国,宋卫平的绿城、王石的万科能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同步开发,正是住房市场化改革为他们铺开的宽广之路。

普通消费者可能会说,地产商专注于区域也好,走全国化也好,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还是有关系的。当北京只有京西水稻,天津只有小站大米时,居民会觉得没有比它们更好吃的大米了,但当东北大米甚至泰国米来了时,你会发现,多些选择,生活更有意义。商品房的选择亦是如此。假如没有南方一批地产商的到来,北京和北方的商品房估计到现在也不过是小学刚毕业。

当然,从区域走向全国的地产商,收获就更大了。从一个城市发展到多个城市,销售额从10亿元忽然跳跃到50亿元,这时候不去资本市场闯闯都不可能了。富力地产就是如此。而资本市场不仅将公司规模,同时也将创始人的个人财富发酵式地膨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