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中有许多筑巢能手。缝叶莺有鸟类“裁缝”的美称,它们利用植物纤维、蛛丝、野蚕丝等做“线”,把芭蕉、香蕉等大型叶片巧妙地缝合起来,再铺上一些细草、羊毛、棉絮等柔软物,一个深杯状、舒适而精美的巢就建成了。
攀雀更是筑巢的“能工巧匠”。攀雀广布于世界各地,个头只有麻雀大小。每年春天到来时,雄鸟便开始在柳树、杨树或白桦树上营巢。它们首先用坚韧的草茎、纤维、毛发之类的筑巢材料,系在树枝的末端,搭成一个框架,然后再用细草和纤维等在框架上交错穿织。先织出一个下垂的细条,下端分成两股,再使之慢慢延长扩宽,而后合在一起,织成一个“小篮子”,最后密封前后的大洞,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出入口,这样巢就算筑成了。为了后代的安全,攀雀对巢址选择极为严格,一般都选在水边的树上筑巢,有的巢几乎是悬吊在水面上,恰似空中“楼阁”,使得许多肉食动物虽垂涎三尺,但也只能望巢兴叹。
攀雀编织的袋状巢极为精美结实,真可谓是“巧夺天工”。更有趣的是,有的攀雀利用杨树和柳树种子上的蓬松柔软的茸毛,掺上长纤维,织成网络复杂、富有孔隙的新式“建筑”。这种巢厚实、柔软、美观、牢固,有的人常拿它做手提包用。
非洲厦鸟,它们是集体营巢,先建成一个伞形的公共棚子,再在棚子下面筑起许多成对而悬挂着的鸟巢,好似空中“楼群”。
更有趣的是,在印度东部有一种鸟巢,是三层“楼阁”:上层为贮藏室,中层为居住室,下层为孵卵室,靠一个仅可容身的小孔贯通上、中、下三层,真是妙不可言。
拦河堤坝
河狸不仅是建筑“住宅”的能手,而且还是筑坝专家。
河狸是水陆两栖兽类,为了保持其水陆两栖生活习性,它的巢洞都建筑于河岸边,但出入的洞口及隧道却在水下。巢室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居室,位于水平面上一点,里面温暖、干燥,住起来比较舒适;下层为仓库,位于水平面下边,供贮藏食物用。
河狸在筑巢时,常在陡峭的河岸上挖一条隧道,隧道是斜着向上走的。它们挖起土来动作很快,用前爪把土刨松,再用长着宽蹼的后爪把松土扒到身后,并逐渐把土推到洞外。河狸挖起土来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并有持久的耐力,可不间断地工作。当隧道挖到高于外面水位后,便扩宽加大,修建成一个巢洞。
为了便于河狸筑巢、游泳和潜水,在筑巢时要求水要有一定深度。当水的深度不够时,河狸就修筑堤坝,拦截水流,以提高水位。
筑坝需要大批的木材和石块,因此河狸多选择便于取材和运输的小溪或小河作为坝址。河狸的牙齿非常尖锐,几分钟就能咬断一棵小树;如遇上粗树干,它转着圈儿不停地咬,一只河狸咬累了,另一只河狸就替换它,一直到粗树干被咬断倒下为止。然后,再咬断树枝,叼着它游泳运输到坝址;叼不动的树干,便把它咬断成一段段短木,再齐心合力将短木拖到河中,借助流水把短木冲到坝址。
当材料备齐后,河狸便开始筑坝。它们在筑坝时,先把粗的树干横置于底层,再从下游方向,用带叉的枝干顶牢,上面再放上树枝,压上石块。主体工程完成后,再用一些细树枝、芦苇和其他细软材料混上粘泥,将坝上的缝隙堵注、压紧,直到完全不再漏水,这样堤坝就建成了。建成后的堤坝,迎水面陡而光滑,前面是一个大而深的水坑,这是河狸在筑坝时取泥挖成的,它可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对堤坝起到保护作用;堤坝背水的一面,则是纵横交错固定在河床和堤岸上的树枝。
河狸所建造的拦河堤坝大多都比较短、比较窄;至于大型河狸坝,据知,在原苏联的沃龙涅什地区,有一座120米长的河狸坝;在密西西比河盆地的沼泽地区,曾有一座几百米长的河狸坝。更令人吃惊的是,在美国蒙大拿州的杰斐逊河上,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河狸坝,长达700米,坝上不仅可走行人,甚至可以骑马跑过,不过,这座大型河狸坝是一个河狸家族世世代代共同创造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