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从三尺讲台到改革前沿(2)

改革第二阶段,围绕改革模式曾有过激烈争论。当时,厉以宁对社会主义社会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认为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不能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便是兰格理论中所倾向的改良后的计划经济模式也不能解决中国发展建设中所面临的经济难题。

他对所有制的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认为过去的公有制模式制约了中国的发展。虽然公有制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基石,但要想让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非公有制形式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力补充。这一观点奠定了厉以宁后来的非均衡理论的基础,并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为股份制的推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厉以宁已经形成对中国改革独立的较为成熟的见解,并成为中国经济学领域的翘楚,但在当时他的观点并没有被充分的重视,改革过程中各方仍然为如何进行价格体制改革争论不休,那么在这个时候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还是选择妥协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