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市场经济的旗手(3)

事实证明吴敬琏的判断是正确的。接下来的1991年,政治气候悄然转暖。2月和3月间,《解放日报》连续发表署名为“皇甫平”的系列文章,探讨路线问题。其中《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一文写道:“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实际上出自邓小平春节期间在上海的谈话。

吴敬琏似乎从空气中捕捉到了变化。5月初的一次研讨会上,他自信地说:“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是现代经济唯一有效的协调方式,中国市场取向改革已经越过了临界点,绝不可能拉回到旧体制去了。”接下来,他投入到既紧张又兴奋的理论研究中,相继发表和出版《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和《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理论在政经两界引起巨大反响。

随后发生的事情将吴敬琏推到舞台中央。1992年春,87岁的邓小平南下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一路发表许多关于改革的讲话,掀起思想解放的新高潮。此时,吴敬琏的《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和《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为这场思想解放提供了经济理论上的依据。其中再版的《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一书,五万册迅速脱销。由此,吴敬琏的观点传遍天下,“吴市场”之名众人皆知,由“贬”转“褒”。

1992年秋天,十四大即将开幕。吴敬琏希望借助这次大会确定“市场经济”的提法和地位。这年的4月和9月,他连同李剑阁等人,两次写信给中央,建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写进政府报告。

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至此,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宣告结束。吴敬琏这个市场经济的扞卫者,承前人之功,携同人之力,最终把改革推进市场经济的快车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