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段反政府事件(2)

郑庄公笑着说出了心里话:“法治社会,要轻口供,重证据。”

证据马上就有了。

一天,郑庄公跟老妈请假,说要去周朝见太子。因为郑武公当年又有功劳又有苦劳,所以和卫武公一起被周平王封为卿士,可以理解为“双核”。不过是个超级老少配。当年卫武公已经八十多岁,而郑武公才二十出头。厉害的是,卫武公又活了13年,害得郑武公熬到了快40岁,才在周王室中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武公死后,庄公继承了卿士的位子。因为上班方便,也就没住宿舍。按理,庄公说要去周朝,也有可能去去就来。可是这个姜氏坐不住了。她觉得小儿子抢班夺权的机会终于到了。她写信给叔段,相约起事,以为内应。城内举旗为号,大军进城即可。

陈毅同志教导我们——手莫伸,伸手必被抓。可惜姜氏和叔段母子都没这个觉悟。她的书信被公子吕截获,邮递员也被杀了。庄公看完书信内容后大呼过瘾,拍着公子吕的肩膀说:“哥们,有活干了。”

那时候的书信是写在竹简上的。写好之后,外头盖上两块木板作为信封,用绳子捆起来,打上结,然后在扎结的地方贴块粘土,盖上私章。这种加密手法破解不难,直接换个信封就可以,如果竹简或者木块有脏污,费点心思也能清理干净。不像后来的纸张,脏了就不好弄了。最关键的章也不难,刻个萝卜章就可以假乱真,反正最后按在泥上也看不大清楚。虽然话说得轻巧了点,不过庄公就是换了个人拿着解密重封的书信去了京城,叔段大喜过望,马上回复邮件。回信自然又到了庄公手中。他拿着证据对公子吕说:“哥们,开工。”

公子吕悄悄领兵埋伏在京城外。叔段如期领兵出城。自己去和老妈会合,儿子去卫国借兵。

结果不言而喻。京城被公子吕拿下。革命老区的老百姓的觉悟就是高,纷纷拥护庄公。叔段被围在鄢,史称“克段于鄢”。后来是叔段是死了还是逃了,说法不一。不过跟李自成是死了还是当了和尚一样,结局未必重要,总之是一个“输”字。

大家问庄公,为什么先前如此让着自己的弟弟。庄公抹了把鼻涕说:“他毕竟是我的弟弟啊。”

说的倒很好听,其实郑庄公的无故纵容背后隐藏的是请君入瓮的阴谋。

庄公欲叔段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叔段确实疯狂,连老妈给他的那封反书都留着。要说宋江浔阳楼提反诗,那是喝醉了。叔段留着信,莫非是觉得100%能夺权成功,留着做革命文物?就这样,老妈给他的信和他给老妈回的信又都回到了庄公的手中。

“去,拿给老太太看看。再捎去一句话,”庄公把两封信交给大臣祭足,就是先前反对把叔段封到京城的那位同志,“老太太移宫颍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姜氏看到两封信也就什么都明白了。只好去了颍地。颍地在现在的河南登封附近,就是嵩山少林寺附近。

不同媒体的对同一事件的解读是不同的。这件事从公孙滑的嘴巴里说出来,庄公就成了大逆不道——“杀弟囚母”。

公孙滑是谁?他就是叔段的儿子,当时离了京城之后他拿着巨款去卫国借兵。哪知从此一别,父子天各一方。不过原来借兵只能打经济牌,现在多了一张感情牌。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卫桓公终于被说动了。这个卫桓公就是上回里头的不死老人卫武公的孙子。

接下来事情发展彻底反映了通讯设备的重要性。

卫桓公出兵了。

郑庄公知道卫桓公自以为师出有名。于是在公子吕的提议下,写了封信给卫桓公,把老妈纵容和弟弟谋反的故事原委说了个明白。

卫桓公这才发现公孙滑人如其名,狡猾狡猾的,竟敢忽悠自己。原来想替天行道,转眼变成助纣为虐了。于是下令退兵。可是命令还没到前线,前线早就打起来了。

郑庄公怒了。“什么素质啊。都说明白了还来打我。”

反击!

于是郑庄公派遣高渠弥领军,直捣卫郊。这个高渠弥确实是个人物,可惜后来下场惨了点。

这下,卫桓公着急了。偷鸡不成蚀把米啊。只好开会讨论:

主战派,代表人物:州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要打就打。”

主和派,代表人物:石碏。“我错在先。修书一封,可退郑兵。”

卫桓公采纳了石碏的建议,写了一封道歉信。当然信不是自己写的。古往今来,领导的文章大抵是秘书代劳,郑庄公也明白,不忘夸了句,“秘书的字不错”。一打听方知是石碏所书,点头道,“石碏是个好同志。”看完卫国的道歉信,回书一封“奉教退兵,言归于好。滑虽有罪,乞留上国,以延子嗣”,随即心满意足地撤兵了。

古往今来,爱国不分战和。主战的未必爱国,主和的未必卖国。这个州吁和石碏将来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诸如秦桧汪伪之流,汉奸就是汉奸。

郑国“叔段反政府事件”的扫尾工作就此告一段落。这才是热热身而已,郑庄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