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快乐在“倒霉”边缘(7)

如果好坏的标准因人而异,谎言支配真言,加尼诺怕是永远也变不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长大后,他要么变得愤世嫉俗,类似于《麦田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要么……

(四)推行真的“爱的教育”

孩子的本质是好的,却无法自觉免受大人的“坏影响”,尤其是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孩子的“捣蛋”原因即在于此。加尼诺身上所有真正的缺点几乎都可以从他的家人、亲戚、学校乃至社会找到根源,是这些多方面不良“身教”的结果。在《捣蛋鬼日记》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

一天早晨,加尼诺把鸟从笼里放出来,然后抱着猫在一边看。一不留神,猫窜出去,咬死了小鸟。于是加尼诺把猫拎到水龙头下,用水猛冲,“惩罚这只残暴的猫”。

在惩罚“残暴”的猫时,加尼诺同样“残暴”,但他却不觉得,因为每次他犯错误后,总是受到类似的或更重的惩罚。

过去,成人只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全然不顾棍棒下面的委屈,甚至鲜血。那些棍棒下的“孝子”,在成人后又对自己的孩子继续新一轮的棒打,结果却多半与加尼诺惩罚猫的效果近似。

再读一读加尼诺在日记中信手写下的这句反思,我们的感触将更深:

“如果把自吹小时候怎么怎么好的爸爸也关在房间里,罚他光喝清水和啃面包,我敢打赌,他也会像我一样去争取自由的。”

表面上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行“爱的教育”,但是,什么才算真正的“爱的教育”,孩子得到它了吗?--读了《捣蛋鬼日记》后,相信我们从中能得到不少启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