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了给予惩罚,以避免再犯错或再犯更大的错误,这是应报主义者的想法。也许,惩罚对人的行为会有制约作用;但被惩罚的过程,会在潜意识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会因不同的情境而出现不同的内心对话。我们不能一口咬定,这些内心对话一定是负面的,具有破坏性、伤害性的,但这些对话往往会造成内心的不安与困扰。
这种内心深层的经历,少杰可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可以理解。其实,亲子之爱是可以没有伤痛,爱是可以自然流露的,爱的过程是不需要恐惧、担心、受怕的!
“少杰,你爱你的爸爸,认同他吗?”
少杰深深地看我一眼,然后摇摇头,眼眶也湿润了起来!他告诉我,他对父亲是畏惧多于爱。只要看到爸爸或听到爸爸的声音,他就全身紧张,即使爸爸的心情很好,坐在爸爸旁边,少杰还是觉得自己好像坐在布满钉子的椅子上。但是他又会期待爸爸的肯定和鼓励,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爸爸认同的言行。妈妈也同样畏惧爸爸:她也只敢在背后批评,在爸爸面前也常扮演讨好者、顺从者的角色。
“要是你不顺从爸爸的话会怎样呢?”
少杰看我一眼,似乎在告诉我,这是个多余的问题,但他习惯于表面的顺从,回答得也很谨慎,唯恐损害他父亲的威严。
“他会很不舒服,讲话会很急、很大声,而且很容易就被激怒,摔东西或骂人!”
“你希望未来也成为这样的爸爸?”
少杰轻叹一口气,这可能又是个多余的问题了,不过我必须让少杰自我澄清,并重新选择。如果父亲的一切不是他期待的,他必须学会看清并选择自己所期望的方式。
“谁会希望自己的爸爸像个皇帝,让人敬畏、害怕,却不能亲近依靠呢?”
“你希望的爸爸是什么样子呢?”
少杰沉思了一会:“要像朋友、又要像老师、也要像一个坚强可以信赖、依靠的巨人。”
少杰的话,让我也陷入沉思之中。我与孩子的关系,我的许多努力,都是在弥补我的童年。爸爸像是个巨人、老师,但却不像是个朋友,我对我的父亲和少杰一样有许多的敬畏,却少了亲密的关系!
“你所希望的爸爸是许多人的期待,但这却是大部分的人无法拥有的。我期待未来你可以做这样的一个爸爸!”
少杰又沉默了,似乎在想,我鼓励他说出来分享。
“我想未来的我不会结婚,有个家是很辛苦的。”
他觉得他的父母,面对生活似乎只有责任、义务,每天总觉得在为另一半、为孩子付出和努力。“家”好像带给他们莫大的负担与痛苦,他们总在期盼房贷早一天还完,子女能快一点长大。结婚如果没有乐趣,那还有什么理由一头栽进去呢?他觉得大部分的父母都是这样的,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结婚呢?他也知道爸妈很辛苦,要工作,又要周全地关心孩子,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他不责怪他的父母,因为他们已经很努力了。只是他不懂他们为什么要把他生下来。
“人生的历程是不断地学习的过程,透过婚姻,我们可以了解另一半,并享受被爱的感觉。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才有机会去了解父母,体谅他们当初的一些行为。如果人选择单身,可能就没有机会从这些角色中学习成长了。”
少杰只有13岁,但他却思考着23岁的人都未必了解的人生难题。我并不会试图改变少杰对婚姻的看法,毕竟他才刚进入青春期,一切都还言之过早。婚姻的需求,是一个复杂而难解的课题,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通过理性抉择的主题。尤其在男性的角色方面,选择了单身,要接受的考验是一条漫漫长路!我觉得这些知识,必须由他自己,在生命的旅程里慢慢经历、了解,才能转换成属于他的人生智慧。
……
“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常会受我爸影响,用他的话骂人,生气时也会不自觉地摔东西,或粗暴地对待别人,我不知道该怎么控制自己!”
“少杰,你很不简单喔!才13岁就发现父母的行为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当你真正发现父母的行为决定你的言行,你所做的不是真正的你,而是父母的复制品的时候,你才有机会摆脱父母的影响。通常一个人要到三四十岁才会觉察到自己是父母的翻版,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行为不是自己期待的,并深入内心去了解自己究竟是谁,自己需要什么,才较容易从父母的影响中走出来。”
每一个人都深受父母影响,而我们却常不知自觉。由于大部分人都不自觉,我们就以为这些是正常的。我们不一定要对任何事都抱着质疑反抗的态度,但我们是独立的人,有选择与决定的能力。我们可以有不同于父母、老师、社会的想法与感受!
“不一定要叛逆,也不一定要妥协,那是什么意思呢?”
“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不要因为和多数人的想法或感受不同,就觉得不安。差异是正常的!”
“老师,我不太懂!”
“这不需要懂,这需要经历与了解!你不需要和你爸爸一样,当然,也不一定要跟他对立、冲突。总之,他是他,你是你!”
少杰摸着手臂上的疤痕,脸上紧缩的眉,渐渐地放松了。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或错,选择一个让自己与别人好过一点的方式,经历它、并从中学习。老师,你的意思是这样吗?”
我对少杰笑了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我默默祝福他在生命的旅程里,保持着热诚的心,继续了解与探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