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太平军的崛起(1)

第三章 太平军的崛起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已有大量著述问世,作者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但是对这场运动的了解仍然存在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特别是有关它的早期。就像已经成为历史的任何其他运动一样,它是由一些无名之辈发起的,这些人养成了非同寻常的领导能力。从现在已知的有关运动起源的材料来看,最初的推动力似乎是宗教。不过,当发起者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创造的工具所具有的潜力时,其他意图占了主导地位,于是这场运动发展为政治斗争,而非宗教运动。运动的目的变成推翻统治的王朝。为了追求这个目标,帝国的一打最富庶、人口最多的省份遭到蹂躏,大量的惨剧和死亡落到大汉子民的头上,其悲剧性超过了其他任何类似的国民经历。

在道光皇帝(1820-1850)治下的中国,按照当时许多国民的看法,全国总的形势预兆着王朝的早期衰败。在这个时期中,年年都能听到帝国的某个局部传来造反的呐喊。在这一连串的运动中,广西省最为抢眼。在那个时期的任何时段,很难确定当局是否掌控过该省的全局。在1820年、1832年到1834年以及1836年,运动的规模较大,再也瞒不过北京的朝廷。这一系列运动中的第二次波及较广,运动首领赵金龙有僭越之举,不仅皇袍加身,还在袍子上绣了"金龙王"字样。[1]根据报告,所有运动都被镇压了,但此起彼伏,表明当局未能十分有效地镇压造反运动。

全国的形势有利于农民运动的发生。人口对耕地的压力是沉重的,当时的人口数量达到了19世纪的顶峰。根据帕克的说法,1852年的总数为4.32亿,或者说有可能在100年内增加了2亿多人。中国的人口统计是很困难的,但是有一点似乎得到相当广泛的认同,即从1750年到1850年之间中国的人口数大约翻了1倍。而有效耕地的面积没有显示可观的增长,田土的出产似乎也未有提高。

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看作争夺土地的农民运动。我无意于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仍然可以发现,中国的土地保有权体制不会像其他国家的地产业一样使生产用地大面积缩水,也不会限制土地的最大生产能力。那时的问题和现在一样:不论在什么样的土地权保有体制之下,可利用的土地究竟能不能产出足够的作物来维持这么多人的温饱?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前的中国,可以肯定穷人是更穷了,但还无法证明富人变得更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