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19世纪的中华帝国(19)

在过去,中国人通常并不十分注重战争的艺术。这绝不是说他们拥有悠久的和平历史,也绝不是说他们不爱争吵。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和全球其他任何部分一样,同样有过许多战争。自从孔夫子那时候起,公众舆论的呼声就在抗议尚武的勋业。中国杰出的诗人很少讴歌武力和军人。尽管有这样一种潮流,中国人仍然和其他任何国家的人民一样,进行了频繁、激烈而残酷的战争,其程度甚至超过了某些国家。中国人积累了卷帙浩繁的战争文献。或许现存最古老的有关战争艺术的论述就是完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孙子兵法》,如今在全中国的数百家书肆中都能买到。另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是著于公元前4世纪的《吴子兵法》。这两部著作成为后世直到今天这一代人的典范。[11]它们至今也没有失效,这两位古代大师强调的一些观点,在今天仍然跟2500年以前一样具有生命力。即便在战争这样一个变化万千的领域里,也极少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过去的那许多世纪里,还有许多人撰写兵法著作,因此中国并不缺乏军事教材。然而,对于军事原理的研究,不如权术的研究那么热门,尽管二者有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即便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众所周知,直到法兰西共和国与中华帝国交战的初期为止,中文的兵法文献堪与其他任一文种的兵法文献比肩。

19世纪军事力量的巨大进步把中国人远远甩在后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事行动的技术条件飞跃进步,压倒了战争中处理人为因素的技巧所取得的任何显著的改善。中国人在与西方人的首次军事交手中表现得那么可悲,致使许多人得出笼统的结论,认为中国人不会打仗。在中国海岸线上发生的考验中国人的那几次战争,正好发生在中国军力衰落的时期,于是人们基于这些经验形成对中国军事能力的判断,而这些结论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得到修正。

注释:

[1]莫尔斯:《中华帝国的国际关系》,第1卷,第440页。

[2]布兰德:《李鸿章》,第4页。

[3]莫尔斯:《中华帝国的国际关系》,第1卷,第17页。

[4]莫尔斯:《中国的贸易与行政管理》,第100页。

[5]莫尔斯:《中国的贸易与行政管理》,第100页。

[6]帕克:《今昔中国》,第33页。

[7]帕克:《今昔中国》,第63页。

[8]总数和分布地点取自黑尔的《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第3页。

[9]黑尔:《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第11~12页。

[10]此处关于湘军的资料取材于《湘军志》,第20卷,第1~8页。

[11] 见E. F.卡尔特洛普的著作《兵书》,其中对这两部经典做了精彩的翻译。作者为皇家野战炮队上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