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19世纪的中华帝国(15)

汉人部队,或称"绿营",是一支志愿军,军官中既有汉人也有满人,以汉人为主,分布在18个行省。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支国军,因为它的总管是北京的兵部,但实际上它是18行省的部队。每个省的绿营都由该省的藩库供养,在各个方面都独立于其他省份的部队。每个省的总司令叫做"提督",与巡抚平级,但在设立了总督的省份,他要听命于总督。于是总督与鞑靼将军、巡抚与提督各司其权,如此安排有利于防止高官们结党反对朝廷。巡抚对提督有一定程度的制约权,因为他要为部队提供给养。在实际的指挥中,总督和巡抚只能直接控制他们的卫队,即所谓的"标兵",人数很少超过5000。汉人部队分布在全省各地,几乎每县都有若干。提督的下一级军官叫做"总兵",级别相当于道员。这种部队的性能更像武装警察,而不像军事组织。用它处理小的社会治安问题会有些作用,但要用它镇压暴动,指望就会落空。

1850年汉人部队的人数和分布如下。[9]

这些数字就是汉人部队的武装力量,然而众所周知,实际人数几乎总是少于发放军饷的人数。在小城镇上当兵的通常是本地人,而城市里面吃兵粮的人,往往来自本省其他地方,不少是有问题的人物。

当紧急事态出现时,通常会匆忙增召兵员,甚至超过额定人数。招兵时选择范围很小,常常把痞子恶棍招收入伍。虽然许多地方都有军营,但士兵们仍然住在家里,只在一些特定的日子回营。他们未曾接受实际的训练,装备窳劣,毫无士气。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朝廷试图动员汉人部队,组建了相当多的队伍。当士兵们听说要离乡背井,往往感到绝望,不少人哭了起来,认定自己一定会死在战场。在保卫围城的战斗中,有些士兵表现不错,但更多的士兵在造反军队到来之前就逃跑了。朝廷发现,从不同的省份集结部队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大家不愿合作。军官们为妒忌心所支配。有人打了胜仗,其他军官就会嫉恨他;如果打了败仗,其他军官就会大肆嘲笑,见死不救。文官和武官也在窝里斗个不停。当太平军横扫中国大地时,除了满洲旗人以外,很难找到一支比绿营更腐败的军队。

当太平军抵达长江时,清朝军事形势的无望完全显露出来。皇帝不得不赶紧依仗一度勇往无前的旗人,在较小的程度上依靠绿营。但他发现,虽然帝国的军队花名册上有100万士兵,却根本无力回天。如果说,帝国的军人们有牢骚,失去了忠心,或者被造反派策反了,那么这种状况还好理解。但情况并非如此。汉人部队的一些士兵在完全脱离组织流散乡间的时候的确加入了造反行列,但旗人没有这种情况。造反者对满人见一个杀一个。这支军队曾在乾隆指挥下把天子的势力推广到更为广阔的疆域和更为众多的人口,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支军队做到的都要多,如今在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里堕落到了软弱无力的悲惨境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