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译者的话

译者的话

本书作者W.L.贝尔斯先生出生于1897年,那时中国的清王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他的这部著作于1937年出版于上海,那时他整整40岁,应该目睹了中国人如何开始全面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他的著作在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代出版,向世人展示一位中国杰出军人的奋斗经历,着重描述了他如何领导一支钢铁般的军队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新疆,想必对于提高中国人的抗战斗志,会有很大的鼓舞。然而战争年代的中国人也许没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这样一个文化现象,而在八年抗战和四年的解放战争结束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直到今天也未曾看到此书的中文译本出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同样遗憾的是,除了在本书前言中作者所做的自我介绍以外,我们在互联网上搜索,竟然也无法得知这位美国军人和学者的其他生平事迹。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于西方人而言总是显得神秘而深奥。但是西方的学者一旦把探究的目光深入到这个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领域,就会有一些令中国人颇为诧异的发现。他们的讲述和评论,立刻就有了东西方文化比照的趣味,令我们觉得故纸堆里吹进了一股清风。换取一个新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历史和历史人物,对我们的思维无疑是很好的启迪。贝尔斯先生作为一名来自西方的中文学者,同样给了我们如此的惊喜。他的这部著作,使我在翻译过程中感到了新发现带来的兴奋,相信读者会有同感。

贝尔斯先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上尉,也是在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声名卓著的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朋友。他的著作时刻在提醒我们:他是一位关心中国的美国军官。他能从左宗棠年谱记流水账一般的记述中总结出这位清代将军的军事才干和战略战术特点,甚至对他的每一次作战加以精彩的评点,而且据此绘制出大致准确的作战示意图,这实在令人钦佩,尤其会使未曾涉足军事领域的平民大为惊叹。他的这种评论,在有关左宗棠的所有中文研究资料中是极难见到的。

贝尔斯先生在此书中大量引用了外国人研究左宗棠、曾国藩、湘军、太平天国、清朝末期以及中国大西北的著作,给关注这些焦点的人提供了新鲜而异样的角度。其中有关外国人与左宗棠接触的生动描述,不仅有助于说明这位中国巨人给外国人留下的印象,而且可读性极强,显得尤为珍贵。

本书中引用的左宗棠及其他有关人物的奏稿与书信,贝尔斯先生做了"比较随意"的翻译,显然没有与原文一一对应,但意思与原文非常贴近。若按照他的译文翻译为中文,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办法。但我认为,既然引文本是中文,而本书的主要读者又是中国人,如果将引文直接还原,也许更有利于阅读和研究,因此我比照引文的段落,将奏稿与书信的对应部分直接录入,而没有严格遵守贝尔斯先生的翻译,却完全对得上他所引用的原著。我在翻译中如此处理摘自奏稿与书信的引文时,左宗棠的原著一律取材于岳麓书社1996年7月出版的《左宗棠全集》,其余少量奏稿与书信,也分别取材于国内的各种中文出版物,正文中不再一一标明出处,而贝尔斯先生所标明的出处也未译出。

此外还要说明的是,作者《前言》中有关将中文专有名词(人名与地名)如何翻译为英文的说明,由于对中文读者已无意义,故没有译出;译者对原著各章节的标题略有改动,以便读者更容易把握各章与各节的主题。

译者水平所限,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俾重印或再版时改正,在此先致谢忱。

王纪卿

2011年1月

献给我的妻子

W. L.贝尔斯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