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圆之夜(2)

的确,母亲是美的,美得神奇:灰套装穿在别的女人身上会显出老成与平庸,却把她衬托得优雅和不可言传的单纯。

已36岁的母亲总让人想起与少女有关的一切:苗条的身段,姿态也是少女的;笑,很柔弱无辜的样子。这种少女型女人不会招致其他女人的讨厌,又会让男人心痛。奕华长大后才知道,小城的许多男人都做过娶母亲为妻的春梦--不是图床笫之欢,只是想更近距离地保护她。母亲的性感在于温婉。这,似乎更能激发男人的性幻想。

当然这只是外人的看法。

在奕华看来,母亲是强悍的。她的强悍具有进攻性,表现为过于聪明加精明,料事如神又决伐绝果敢。相比之下,父亲才可怜,需要人的保护。他经常不知道该拿一个聪明绝顶的妻子怎么办好?父亲唯有沉默。在家里,他像一口水缸,置于一角,毫无声色息。,但奕华多次见识过他在学校操场上演讲的风采。那是个口才极好,富有激情的男人。听他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奕华就热血沸腾。父亲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围着烟灰色的羊毛围巾,站在操场的土台子上,很像一个革命志士,让奕华骄傲又自豪。

回到家,父亲就像抛了锚的汽车,身子陷落于沙发中,低着头,看报,看完了就看书,可有可无地在这个冷清的家中存在着。

奕华的父母都是上海人,都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不同的是,父亲的父亲是大资本家,虽然公私合营,已把财产交给了国家,但历史上是有污点的,据说与蒋经国的私交就很好。而母亲出身于苦大仇深的工人家庭,现在仍住在上海下只角的棚屋地带。父亲比母亲先一年毕业,被分配到大西南崇山峻岭之中的南亘山小城。当初在大学,父母的关系仅仅是比较好。父亲不谈恋爱,嘴上说是不想拖累谁,骨子里却是父亲的骄傲,他还没爱上任何一个女人呢,不愿稀里糊涂便接受什么女人的可怜。可母亲偏偏就要可怜父亲。她以放弃留上海追随父亲来到小山沟的行动,感动了所有的人,包括父亲,虽然这种感动是强加的。于是,父亲便欠了母亲一个永世还不清的债。

他们像一对没有来途和归处的人,在这个无亲无故的小地方小心翼翼地活着,与世无争。他们从不会给奕华讲老家的人与事,当成与那里毫无关系似的。父亲不讲还可以理解,母亲好像也并不以她住棚屋的工人父母为荣。倒是有一次对奕华说:你出生晚了,没享上福。要不就是蓝家的大小姐,梳头丫头都会有的。奕华打断了妈妈的陶醉,说:那是剥削,有什么好。?妈妈再不吭声了,她把从郊外乡下采来的腊梅,用绘有富春江烟云图的花瓶养起,又用白绵线勾成的太阳花图案的编织布,把被子、枕头一一装点妥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