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买时间(2)

我要明确一点,我并不是批判他们,而是想声援他们。我明白,有许多现实的压力将他们推向这种匆忙的生活轨迹。正如很多文章中写到的那样,这一代青年面临的职业前景,并不如父辈般光明。由此产生的焦虑和挫折完全可以理解。没有人希望当列车渐去渐远,自己还在站台上游荡。也没有人希望在供给短缺时,自己会落得两手空空。

不过,我常自问,一方面我们积极、务实、有力地下决心抓住时机,另一方面我们因害怕落后心生恐惧,又以恐惧为动力盲目向前,它们的界限在哪里呢?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在匆匆而过的人生中,错失的比得到的还要多?

早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那时的人们强调的是"回归自我"的价值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阅读《流浪者之歌》和《在路上》。他们中断大学生涯,背着简便的行李徒步欧洲或去尼泊尔环游。在大学毕业后,他们不会马上继续研究生学业,也不会在研究生毕业后马上开始全职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适应人生,而是要找寻最适合自己的人生。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归自我"的概念从一种追求变成了老生常谈,然后演变成了恶意讥讽的素材,讥讽婴儿潮(美国1946-1964年间)出生的一代人是一群满嘴跑火车、刚愎自用的家伙。强调回归自我的做法,可能有点极端,所以才会产生物极必反的钟摆效应。

这正是我要讲的重点:我认为近年来这个钟摆已经过于偏向另一端了。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无论是电脑还是经济周期,一切事物都在加速前进,我们似乎把自我反省,看成了一种已无力消受的悠闲和奢侈。我们被一种害怕落后的恐惧所驱赶,不敢给自己时间放慢脚步进行思考。

但是,人的本性不会因为经济的起伏、或即时短信代替了蜗牛邮件而发生改变。正如一句老话所言,"万变不离其宗。"

很重要的一点是,好的决策是需要花时间的。它们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是一时冲动。我们要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去审视自己的内心,甚至是花上一点时间去静坐。

在一个忙碌的年轻人看来,这种静坐似乎是在浪费时间。但我想说的是,中途停下来自省永远不会是浪费时间,这是一种对时间的投资。我认为这是一个人所能实现的最有价值的投资。

我19岁那年继承了一笔家庭财产,确切地说,这份礼物来自我的祖父--出售祖父一处农场的收益,我父亲把它转换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当时,这些股份的价值约为9万美元。能给我的就那么多,我知道我不该再奢望其他了。

接下来,该如何处理这笔钱呢?这份继承的财产没有附加条件,我可以用它来做任何事情,这完全取决于我的选择。我是买一辆豪华汽车还是搬到一幢海滨公寓去住?或是坐头等舱环游世界?所幸的是,这种奢侈不是我的本性。此外,我目睹了自己的哥哥姐姐如何快速挥霍殆尽他们的大部分现金,我不想走上这条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