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的大小柜子,更像是一个大胖子,非要穿一件窄小的衣裙,结果拉链大开。那些在余小鱼看来丝毫没有存留价值的东西,都被当作宝贝收藏着。在如此"惜土如金"的家庭里长大的杨小阳,如何能"挥金如土"?
除了混乱之外,余小鱼找不到别的词来形容。那一刻,她似乎找到了杨小阳能够面对混乱安之若素的原因。相比之下,她觉得杨小阳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改变。当然那些改变在她看来,远远不够彻底。
一个人在一个家庭耳濡目染,20多年慢慢浸泡、小火炖熬形成的习惯,岂能一时半会儿改得了?
当然,余小鱼没有意识到,这种熏染也让她避之不及。
在余小鱼父亲家里,杨小阳同样感觉不自在。
杨小阳进门刚换好拖鞋坐在沙发上,就会看到余小鱼的母亲,他的岳母大人拎着拖把擦门口的地,以杨小阳1?5的视力,他实在没发现自己在门口瓷砖上留下了脚印。丈母娘有着一大串的讲究,端上茶水之前,茶几要擦上一遍,撤下茶杯之后,茶几又要擦上一遍;送上果盘之前,桌子要擦一遍,撤下果盘之后,又擦一遍。老人家所到之处,必然有一块洁白的抹布相伴。
余小鱼经常跟杨小阳笑话自己家的那些"家规":进卫生间的拖鞋不能穿进卧室,不可以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晚上9点之后不可以吃水果,还有带着知识分子清高的彬彬有礼,拒人千里之外的礼让与客气。余小鱼说,她早早结婚,就是为了逃开这些细枝末节的这规那定。
但是,杨小阳分明看到,余小鱼的书房从来都是井然有序,她不会把电视机摆到卧室里,她的早餐总会有水果,她有礼有节背后的距离……
那些被余小鱼嗤之以鼻的、不成文的"家规",其实正是她对杨小阳严格要求的根源,或者说,是明里暗里影响两个人生活方式的参照系。
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家庭,差异有时候是天壤之别。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不仅仅是性格的差异,更是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千差万别。前者是天性,后者是后天学习培养的规矩,同样深入骨髓,如影相随。只是,在婚姻生活里,后者对彼此的影响,往往大于前者。两个人的磨合,实际上是在不同家庭、不同成长环境中养成的家规与习惯的较量。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源自家庭、源自成长经历的鲜明个性,走进自己的婚姻生活,并自觉不自觉地受它影响。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规则、待人接物方式,甚至是非标准。它们能够决定婚姻关系的和谐与否,乃至婚姻寿命的长与短。
婚姻从来都不是一张白纸,它更像是一张经过多次曝光的底片。显影液下,你能清楚地看到那些明明暗暗的旧习惯潜规则,在新家庭这张全家福上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