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旱骨桩以祈雨
至于发墓祈雨,则是一种纯粹的迷信活动。据文献记载,明清时,山东、河南一带曾盛行过这样一种奇异的风俗,每逢大旱之年,乡民们就将刚刚下葬的尸体挖出来,加以残害侮辱。当地的老百姓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大旱天气,是由于这个尸体变成了旱魃(bá)而造成的。暴打、肢解和焚烧这样的死尸,能够祈天求雨,缓解旱情。这种利用墓中尸体祈雨的巫术叫做“打旱骨桩”。可见,这种以祈天求雨为目的的盗墓方式,充满了神秘色彩。
所谓的旱魃,是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怪物,可以轻而易举地使一州一县赤地千里、滴水无存。《神异经》中描述旱魃时说:“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民间则认为旱魃是死去一百天之内的尸体所变。变为旱魃的死人尸体不会腐烂,坟上不长草,坟头渗水,旱魃鬼会在夜间往家里挑水。只有烧了旱魃,天才会下雨。
过去,如果遇到久旱不雨,谁家的新坟坟头有湿润泥土,就说这座坟里出了旱魃。据说旱魃能喝尽天下的水,并且以活鸡为食。所以,出现旱魃的新坟不仅坟头湿润,而且在墓地周围还能发现许多鸡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打旱魃:先掘开坟墓的封土,露出棺材后立即用一张大鱼网扣住,以免旱魃逃跑。蒙好网,将棺材钻一圆孔,把装好药和沙子的土枪伸进去,“轰”的一声,将棺材轰得四分五裂。人们一拥而上,用钩、锨、头等铁器将尸体拖出刨碎,拖着这些零碎四处奔走。把旱魃尸体的碎块拖到哪儿,哪儿就会下雨。
捉旱魃时,人们的嘴里还要唱念着以下的词谣:“烧死你旱魃!烧死你旱魃!我田地的禾苗要成长,我山上的树木要成行!我要五谷丰登仓廪满!我要六畜兴旺无虫蝗!我要云要雨要风调雨顺!我要吃要喝要清水满缸!我村子里的子孙祈雨求龙王,我献上猪、牛、羊……”
这种“打旱骨桩”的风俗,从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袁枚在《子不语》里面曾记录了一个为了求雨而盗墓的完整故事: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京师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大旱灾,一时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有一个叫张贵的驿卒,骑着快马给某都统传递公文。这天来到良乡地界,张贵只顾奔行赶路,竟错过了投宿,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荒山野岭之中。正在行走间,忽然刮起了一阵黑风,吹灭了张贵手中的火把。紧接着,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张贵只得下马,来到路边的邮亭寻了一个所在,准备在此过夜。这时候,一个年约十八九岁的美丽女子提着灯笼翩翩而至,少女生得花容月貌,柔媚入骨,张贵一见,顿觉身体酥了半边。陌生女子轻启丹唇,邀请张贵到她的家里一叙。张贵牵着马跟在女子的身后,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处府第。女子奉上清茶,将张贵的马栓到柱子上,表示愿意和张贵同床共眠。张贵喜出望外,和女子缠绵了一夜。
鸡叫时分,女子披衣起身要走,张贵怎么也挽留不住。送走了女子,张贵感觉身体疲倦,又躺在床上睡着了。睡梦中觉得寒露清凉,感觉有杂草刺口鼻。醒来一看,天光大亮,自己却在荒郊野外的坟头之间躺着,不由得大惊失色。张贵站起身来,急忙上马行路,这时已经错过了投递文书的时间。当张贵一脸狼狈来到衙门时,都统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他吩咐手下的人将张贵重责四十大板,张贵无法,只得将实情一五一十讲述了一遍。都统听后半信半疑,派人到那座坟墓去查看,并走访了附近的人家,得知那里埋葬着一个姓张的女子。这个女子在出嫁之前曾和人通奸,事情败露后羞愧得上吊自尽,变成女鬼之后经常引诱过往路人。有人说道:“这是旱魃。形状像猴子,披头散发,用一只脚行走的,叫做兽魃;自缢身亡的僵尸,出来迷惑人的,叫做鬼魃。将旱魃擒住,用火烧死,可以消除旱情,引发降雨。”在征得上司的同意后,人们将棺材开启,果然看到了一个女僵尸,浑身生长着白色的绒毛。于是众人将它焚烧,第二天果然降下了大雨。
在许多民族的求雨习俗中都遗留着与此类似的原始巫术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宗教史学家詹姆斯·G.弗雷泽在《金枝:对法术与宗教的研究》中写道:“有时,求雨巫术是用死尸来进行的。比如,在新喀里多尼亚,求雨者把自己全身涂黑,挖出一具尸体,把它的骨头带到一个洞穴里,再按人体形状连接起来,然后把骨架悬挂在一些芋叶上,用水浇洒骨架,让水流到叶子上。”“俄罗斯有些地区的农民一旦陷入旱灾的痛苦之中,便常去挖出喝酒醉死的人的尸体,把它沉入最近的沼泽或湖水之中。”甚至也有类似“残其肢体”的行为,“1868年,因长期干旱,出现了欠收预兆,塔拉申斯克乡的一个村子的居民挖出一具死尸,一些人一面鞭打那具尸体或尸体残剩部分,一面在它的头部附近高喊:‘给我们雨水!’”中国求雨民俗中的“打旱骨桩”,很可能与弗雷泽所记述的做法在原始动机方面有某些共通之处。
“打旱骨桩”残害墓主的尸体,伤害墓主家人的感情,这明显有违人伦、有伤风化。这种风俗之“恶”还不止于此,更令人发指的是,有些人竟然利用“打旱骨桩”之名,行报私仇之实。他们打着攘除旱灾的旗号,煽动迷信愚昧的群众,将冤家对头的坟茔刨开,毁尸泄愤。明朝弘治四年(1491年),河南、山东等地官员对此进行了大力整治,并且对带头的人进行了处罚,其他参与者全部流放到偏远地区,这股歪风邪气才算消减下来。尽管如此,“打旱骨桩”祈天求雨,在民间还是屡禁不绝,时常会死灰复燃。
“打旱骨桩”可以致雨之类的神秘主义观念,能够沿袭如此久远,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种民俗,或许这种民俗隐含着某种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神秘文化信息。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民俗是不可能有呼风唤雨的神奇能力的。
■ 病态盗墓成嗜好
以盗墓为嗜好的现象,较早的实例,当然是《西京杂记》卷六所谓“广川王(刘)去,好聚无赖少年,游猎毕弋无度。国内冢藏,一皆发掘”,以及“王所发冢墓不可胜数,其奇异者百数焉”的记载。
在刘去的封地内有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刘去平时喜好聚集一些无聊少年一起游玩打猎。封国内的古墓,全都被他挖掘过。刘去盗墓并不总能满载而归,有时候也是收获甚小。但他只在乎盗墓游戏的过程,结果怎样他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南史·王玄谟传》中记载南朝宋时下邳太守王玄象“好发冢,地无完椁”。《陈书·始兴王叔陵传》所记载“(陈)叔陵又好开发冢墓”,“昼伏夜游,恒习奸诡,抄掠居民,历发丘墓”的情形,盗墓就更不是为财物了,不然也不会把人的骨头盗回来日夜在手上把玩了。因此说,这类盗墓者,旨不在财,不过是为了满足他们那病态的嗜好罢了。
■ 鞭尸挫骨以泄愤
墓葬是人们死后灵魂与肉体的永恒归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看重丧葬,对一个人最大的不敬,莫过于掘其坟墓;对一个人最大的侮辱,也莫过于鞭尸挫骨。因此,在古代,掘仇人坟墓,对其尸体进行侮辱,是一种极端而又常见的复仇泄愤手段。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生性残暴,汉献帝初平元年(196年),董卓进入长安,自封丞相,大权独揽,对以往故人睚眦必报。大将军何进的弟弟何苗曾与董卓有仇,此时何苗已经被人杀死,董卓仍没放过他。史书记载董卓“发何苗棺,出其尸,枝解节弃于消边”,以泄当年之仇怨。
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前燕与赵国临近,常年征战不休。一次,前燕国主慕容儁(jùn)梦到赵国国主石季龙咬啮他的尸骨,一怒之下便下令将早已死去的石季龙坟墓挖开,将之鞭尸并弃尸于漳水。
■ 挖墓只为认血亲
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盗墓动机。渗血认亲,和古代的“滴血认亲”属于同一种原理,是古人进行“亲子鉴定”的一种手段。《洗冤集录》中记载的“滴骨认亲法”,就是对渗血认亲的最好说明:“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亲子鉴定”古已有之,南北朝时期,梁豫章王萧综就曾经掘开自己老子的坟墓,来认祖归宗。
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本是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宠妃。梁武帝萧衍称帝后,将吴淑媛纳入后宫,此时吴淑媛已经怀上了萧宝卷的孩子,她将此事隐瞒了下来。七个月后,吴淑媛生下了萧综,当时大家都认为萧综是萧宝卷的儿子。萧综长大后被封为豫章王,很想弄清楚自己的身世。他曾到齐的宗庙和齐明帝陵私服考察,可是依旧没有搞清楚自己的身世。他听说有一种“渗血认亲”的方法,就是将生者的血液滴入到死者的骨头上,如果渗下去,就是一家人,具有血缘关系。
于是,萧综就私自盗挖了萧宝卷的墓穴,取出萧宝卷的尸骨,进行渗血认亲。果然由此证实自己是萧宝卷的儿子。
后来发生的事情,则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萧综为了验证渗血认亲的准确性,竟然将自己刚刚出生一个多月的次子杀死埋葬,接着让手下人连夜将儿子的尸骨挖掘出来,和自己进行“渗血认亲”的试验,最终的结果是“皆有验”。当萧综得知自己不是萧衍的亲生儿子之后,便常怀异志,不久就投靠了北魏,改名萧绩,并表示要为东昏侯服丧三年。萧综在北魏历任司空、司徒、太尉和骠骑大将军,31岁时生病死去,死后北魏按照王侯的礼节将萧综下葬。538年,萧衍令人将萧综的墓葬盗挖,取走尸骨。萧衍到此时还蒙在鼓里,坚信萧综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将萧综的尸骨归葬在家族的陵园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