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熟悉的约翰·列侬,并不是你们通过媒体认识的约翰·列侬。那是我一个人的约翰·列侬。他是辉煌的,是快乐的,是愤怒的,也是忧伤的。我深深爱着他,因为这样一个人曾是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这个世纪和人类的一部分,与他生活在一起,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大野洋子
2010年9月3日,70多岁的大野洋子回到英国利物浦,回到约翰·列侬的故居。门外有几百个列侬的歌迷喊着她的名字,她此时已是一个黑黑瘦瘦的老太太,她一个人安静地坐在一楼的房间里,看着没有变动过的老式沙发和地毯,追忆往日与列侬在一起的生活。
有一天我在酷六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是大野洋子亲自整理的MV,里面是她和列侬在一起的片段,他们一起出门,一起坐车,一起散步,背景音乐是列侬唱的《stand by me》。
这个视频让我很感动,在他们的眼神和脚步里,我看到的默契和爱情,是那么真实。
1933年2月18日,大野洋子出生于东京。她的父亲虽然是一个银行家,但年轻的时候,曾是古典钢琴演奏家。大野洋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并接受歌剧的声乐训练。1952年,大野洋子去了美国,在Sarah Lawrence学院学习音乐。
这段时间,她开始和朱莉亚学院的学生ToshiIchiyanagi约会,并且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他结婚,把家搬到了曼哈顿。他们在曼哈顿的小公寓,成了纽约艺术圈着名的聚会场地,大野洋子和一些前卫艺术家,在家里尽情创作各种音乐,把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
1961年年中,她与丈夫分手。
1961年11月,大野洋子第一次在卡内基朗诵厅表演,但是恶评不断,她受到打击,开始服用镇静剂,因为服药过量,被送进精神病院。
这时,她认识了爵士音乐家安东尼·科克斯,他们坠入情网,很快结婚,并生下了女儿,但是女儿出生一年之后,她又与科克斯分手了。
分手之后,大野洋子重新回到纽约,做她的行为艺术,她大胆地向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观念提出挑战。“为什么画家和雕塑家必须局限于绘画和雕塑?为什么音乐家只能用声音创作?”她认为,世界和人,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人的视觉、行动和声音,也是一种艺术表现。
在她很小的时候,日本战乱,食物不足,她和弟弟很饿,但是又没有办法,于是大野洋子想了一个办法,和弟弟想象了一个菜谱,假装有很多好吃的东西,然后她和弟弟开始讨论,吃什么好呢?尽管当时他们什么都没有吃到,但是讨论菜谱让她和弟弟十分高兴,渐渐忘记了饥饿。这也许就是大野洋子的作品,很多都来源于想象的原因。
1965年初,大野洋子在卡内基朗诵厅表演了着名的《切片》(Cut Piece),观众被邀请上台,用剪刀不断剪下她身上的衣服,把碎片带走。这个作品反映了一个女人要经历的痛苦和挣扎,别人来到她身边,如果他们想要拿走什么,就请随便拿走,任何地方都可以,她毫不反抗。这个很有冲击力的作品,让她名声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