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文化产业包括媒体和娱乐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在全球经济危机肆虐下,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化影视公司“华谊兄弟”成功在二板市场上市,股价飙升,将中国文化娱乐这一新兴产业推向世人瞩目的顶峰。在中国媒体和各方的推波助澜下,文化产业逆流而上,正在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更有甚者,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并从理论上解释其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举国上下,文化产业欣欣向荣,各省市景象攀比,紧追不舍,中国安徽省近年来率先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把文化产业作为本省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据官方媒体报道,文化产业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著名作家冯骥才一针见血:“文化遗产并非不能开放,但问题是文化遗产的开放与很多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开发商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结果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破坏。以前过分注意经济建设,文化遗产损失巨大,现在遇到经济危机,又把文化变成经济的工具,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能又进入新一轮的怪圈。”

在产业化的追逐中,中国文化整个变样了。

中国文化不再纯净高雅,不再源远流长,在披上一件金碧辉煌的新衣并附上产业化或商业化的标签之后,与金钱结成了不可分离的伙伴关系。

记忆犹新,中国教育产业化后,引发了诸多类似学术贱卖,抢手风行的不良现象,导致教育产业化道路受阻。

中国文化是否重蹈覆辙,让欣赏成为追逐,让高尚沦为低俗?

历史竟这样的巧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中国文化随波逐流,其影响被无穷放大,触角也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可以渗透的层面。由此衍生出的文化产业化、娱乐化,以追逐利益和金钱为主要目标,走火入魔。

文化过度膨胀,一步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国社会的浮躁之源。

打开中国电视,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每一个电视频道播放的几乎都是歌舞大赛、百家讲坛、名人秀、艺人秀、评书、超女、超男…… 接下来又是名人艺人轶事、访谈、揭秘、跟踪、绯闻…… 最后还离不开名人艺人圈内亲朋好友的加盟、赞美、连线、捧场…… 可谓莺歌燕舞,蝴蝶效应,涟漪不止。

结果是,传播和讲述严肃话题的生态环境和理想时段渐渐被淹没。有,也是陪衬、作秀、走过场,内容简单,牵强附会,力度不深,而且其中一定要插播名人影星的矫健身影和商业广告。海外华人能收看到中国主要省市的卫视节目,但除了莺歌燕舞,还是歌舞升平,诸如“星光大道”类似的歌舞竞赛节目无所不在。虽不错,但过于泛滥,实在是太多太多。

美国的电视节目涉猎广泛,除了专门的娱乐频道,绝少有国家正统的电视节目压倒性为名人和艺人站台。相比之下,整个中国文化似乎离不开名人和艺人,离了他们,就没了新闻,就没了媒体,就没了中国。

电视媒体拥有的传播资源稀缺、有限,一个近亿人口的大省也只有一到两个通过卫星发射的电视台,不同于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要多少,有多少。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收视率的电视传媒,倾国家极为稀缺的传播资源于传播名人和艺人的表演和生活,还不误导观众和听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