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调理孩子假日综合征

节日打破生活节奏

可算盼到长假了,仪凡的父母一直盼望着能好好放松一下,于是当晚全家人就自行其乐,爸爸上网玩游戏,妈妈看碟片一集接一集,仪凡也很高兴,没有像往日被催促快快上床睡觉,一直玩到手里拿着玩具睡着了。后来每一天都是这样随意快乐。在姥姥家,去奶奶家,大人玩麻将,小宝宝们淘得快将屋顶揭起来,放假了嘛,不就图个乐和嘛!

但是,假期总是那样短暂,在大人要恢复正式上班、宝宝去幼儿园的第一天,家里出现了手忙脚乱的局面。仪凡哭哭啼啼地嚷着:不要假期结束!不要假期结束!好几天他都无法恢复到节日前的良好心态。总是很晚也不愿意去睡,第二天更不愿意按时起床。

家长对策

每个假期几乎都是为人父母者向往的调节心理压力的最佳时机,作息方式与平时截然相反,该睡的时间不睡觉,该起床的时间在补觉,虽然尽兴却变得失去规律性。成人累并快乐着,透支着健康和精力,造成了“越放假越疲劳”的结果。在诸多家长患上假期综合征的同时,也会使小宝宝依赖上这种散漫的生活,心理上不愿意再接受以前的生活节奏,给父母出了个不小的难题,怎么办?

父母要考虑到宝宝身心的承受力,尽量让假期过得有节制,可以先将宝宝哄睡再做自己的事情,最好父母轮流“尽兴”,抽出一人养精蓄锐第二天陪宝宝,将节日变成亲子的最好机会。提前两天将假期生活的调子“收敛”,让作息时间接近平时的日常生活,把生物钟调节过来。利用临睡给宝宝讲故事这段亲子时光,告诉宝宝假期结束爸妈要去上班,宝宝去幼儿园,恢复以前的生活,五天后还会有双休日。这样可以让宝宝有心理过渡,享受到假期快乐的同时,也很快能适应假期结束后的生活。

都是美食惹的祸

假日里的人儿睡得晚,起得当然晚。但帮帮不“体谅”家长,依然按照自己的生物钟作息,虽然小家伙的父母渴望“自然醒”,却总被喊饿的帮帮叫醒。早饭时间已过,更何况贪玩的父母没有事先准备第二天的早餐。只好一边让帮帮先对付些零食,一边哄他马上去奶奶家,会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到了奶奶家,饿急的帮帮大鱼大肉地一通猛吃。接下来的几天里基本上就是这样的重复,帮帮饥一顿饱一顿的。有时父母顾不上他,帮帮只好先饿一会儿,紧接着会得到补偿:吃洋快餐啊、向往的广告上的食品啊,等等,反正节日里,帮帮的小胃饱餐很多美味,但是却有些承受不了……

家长对策

将美食集中在节假日里吃,大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特色。祖辈们为了宝宝吃得高兴、吃得满意舍得花钱,也舍得花时间。有些年轻的父母注重假期的休闲娱乐,不愿意将精力花费在厨房里,也懒得去父母家“蹭饭”,于是购买些省事的速食、零食对付,宝宝也就跟着父母大吃特吃这些“美味可口”的垃圾食品。

家长在放松的同时,应尽量让宝宝按照往日的规律生活,不可将三餐并为两餐;丰盛的节日饮食里,要多准备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供消化功能娇弱的宝宝食用;食物要新鲜,最好现买、现做、现吃;控制宝宝生冷食物的食用量,不能让宝宝的口感起主导作用,少买小食品、饮料等。

过节时老人尤其护短

灿灿最喜欢去奶奶家过节了,因为每次都会遇到小表哥,灿灿喜欢模仿表哥的一切行为,每次相聚时都能学会几样新本事。这次灿灿学的东西可不怎么好,根据全家人的特点起外号,然后笑嘻嘻追在家人的身后喊,居然没大没小地喊姥姥“肥婆”。被批评时又模仿小表哥的模样嬉皮笑脸地贫嘴。妈妈要教训他一番,却被姥姥呵斥:“大过节的!不许惹孩子哭。小孩子懂什么,喊累了就不喊了。”聪明的孩子很快找到了靠山,却让妈妈很犯愁,每次节假日在老人的护短下,孩子都要难管理一阵子。

家长对策

俗话说“隔辈亲”,这话一点也不假。老人看孙辈比父母看子女多了份平和宽容,但宽容过度时就成了溺爱。敏感的小家伙很快就知道谁是他的靠山,知道谁能管住谁。如灿灿,钻了姥姥与妈妈之间意见不一致的空子,面对妈妈的管教不再怕。当然老人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假日应该让宝宝过得快乐才对,那么怎样才能让宝宝在假日里既快乐,又不被宠出坏毛病呢?

家长带宝宝出门前,可以提前给宝宝打“预防针”:当发现宝宝有需要纠正的不良行为时,妈妈尊重你,不会当面批评你,但会用眼神或肢体动作提醒你。宝宝会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他喜欢和最亲密的人之间有“秘密”,这样不光可保全宝宝的自尊,也不会惹老人不高兴。但是,当宝宝忘乎所以,家长的提醒无效时,家长不要“当面教子”,可“秋后算账”,回家引导宝宝自我检讨。还要事先做好老人的工作,肯定老人的观念后,取得老人的理解,希望在管教宝宝时老人能给予支持与配合。注意管教的方式与方法,要“爱而不纵,严而不苛”,如此教育出来的宝宝才会既懂礼貌又不失活泼。

爱心小提示:

家长在假期放松,但不要忽略家长的责任,不能图自己痛快而不管不顾孩子生物钟的节奏,家长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身体方面,饮食、作息时间都要保持规律和良好的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要保证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孩子,同时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二是心理上,重视孩子的情绪需求,在假期里要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与满足,也要注意做好孩子的“收心”工作。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