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时机不对,惩罚无效

应及时惩罚的错误

小元妈妈是个全职妈妈,承担着养家重任的小元爸爸在家里很放松,喜欢支使妈妈递杯水,拿张纸巾什么的。妈妈动作慢了,拿错了时,爸爸就会将“笨、没弄好”的字眼用在妈妈身上。一次,妈妈拒绝小元的一个要求时,小元脱口而出“你个笨东西!”妈妈先是很吃惊,刚要发火,爸爸暗示她不要与小孩子一样。望着小元天真的小模样,妈妈宽容地笑了。

家长对策

幼儿喜欢模仿周围人的处事方式与态度,小元不满意时,采用了爸爸对妈妈平时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是真正不尊重妈妈。小元的父母也认为孩子太小不能真正理解所表达的意思,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但是,对于孩子意识模糊时犯的错误,家长要及时给予正面教育,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错误不会想当然消失,只会使孩子形成更多的认知偏差。

如果父母不慎给孩子做了坏榜样,应该主动检讨,率先改正。但也有像案例里的小元爸爸那样,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时妈妈应该表现出对孩子做法的震惊与失望,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错误的,不再有类似的做法。惩罚,不一定是暴风骤雨式的,对幼小的孩子的小问题,温和的惩罚是不可以省略与拖延的,有着及时地让孩子明辨是非的必要性。

不应在当时惩罚的错误

乐淘在姥姥家贪玩,玩过头了饭也不吃,视爸爸“不吃,饿肚子时也没得吃”的警告为耳旁风。回家的路上经过肯德基,乐淘蹦得老高喊着要进去,爸爸不同意,乐淘就蹲在地上不肯走。爸爸没理他继续往前走,小家伙一看此招不好用,马上行为升级,躺在地上打滚大哭,眼睛偷偷地瞟着爸爸,不成想爸爸过来飞起一脚踢在他身上,乐淘被吓得立即没了哭声,麻利地爬起来,向爸爸主动检讨与保证:“爸爸你别生气!以后我听你话!吃饭!”

家长对策

家长看到孩子有错误行为时,刻不容缓地想纠正,这种急切的心情很容易理解,但忘记考虑孩子当时的心理与情绪,会使矛盾激化。这时会出现两种结果:家长拧不过犟孩子,会向孩子妥协,促使孩子走向任性的第一步;另一种家长坚持“孩子绝不能宠”的原则,用强势将孩子降服,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却不能帮助孩子从根本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孩子听话的真正原因是对暴力的恐惧与屈服。

家长应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为前提,根据自家孩子个性的特点,事先与孩子有约在先,比如针对乐淘玩起来不好好吃饭的情况,给予暗示与提醒。爸爸最初不忘提醒乐淘贪玩将会没有吃的。在乐淘耍赖,提醒再次无效时,爸爸可以倾听孩子当时的行为动机,一般孩子在讲述过程里,对自己的行为会有所认识与反思:应该在姥姥家吃饭;应该接受自己错误的结果——挨饿;不应该打滚等。孩子最后会主动提出按规定接受惩罚。智慧的家长懂得让时间来平复孩子过激的情绪,将惩罚化为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

惩罚时间太短

牙科诊所里,嘻嘻觉得很无聊。但没多久,她拿着妈妈的手机按出很大的响声,人也跃跃欲试地想挣脱妈妈的怀抱。妈妈拽着嘻嘻的后衣襟,嘻嘻使劲往前挣,小手快速地按着手机,发出了更大的响声,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妈妈将扯衣服的手换了位置,力度加大。嘻嘻被扯得直咧嘴,仍顽强地抵抗着。她没想到妈妈的手劲突然间变得更重,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不肯再医牙。有患者说情,小孩子嘛!就让她玩吧!大家都理解的。妈妈看到嘻嘻哭的小模样怪可怜的,心软了下来。这时的嘻嘻却不依不饶起来,仍哭哭啼啼地闹着要回家。妈妈想起了嘻嘻以前提的要求,就许诺再给她买第N个芭比娃娃,外加两套娃娃裙子。

家长对策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当安静与忍耐达到一定的极限时,寂寞的孩子会寻找解闷的方式。有的孩子会向家长求助和他一起玩,有的孩子会自己找乐。但孩子的行为在家长眼里却是不懂事、闹人,会给予限制惩罚。受委屈的嘻嘻用哭泣发泄情绪,出于顾及情面的需要,妈妈只好作出让步,加重商量的筹码,妈妈对嘻嘻的惩罚初衷最后反而变成了“奖励”结果。由于惩罚与奖励的时间间隔短,惩罚轻描淡写地掠过,紧接而来的奖励留给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更真切,导致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错误行为会受到奖励。

家长应慎用惩罚,但如果必须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惩罚时,就要让惩罚有效,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益的体验。比如让嘻嘻明白公共场所保持肃静是基本礼节,喧闹会影响到他人。家长如果想对受过惩罚的孩子进行安抚,一定要在孩子对过错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还有一项需要注意,让孩子清楚家长永远疼爱他,惩罚的是他的错误行为。

惩罚时间过长

哈哈不听妈妈劝告,仍然在地板砖上玩水球,终于将水球弄漏水,不敢吱声,尽管小心翼翼,还是滑倒了,摔得哇哇大哭。正在电脑前构思的妈妈气得大脑短路,索性关了电脑教育起哈哈来。从这次的不听话,联想到上次的任性,继而牵连到前段日子闯的祸事……哈哈在妈妈的谆谆教导里,眼神越来越茫然,不住地说妈我错了。妈妈问他哪里错了,哈哈完全想不起刚才做错了什么事情,只好挑了一个妈妈嘴里刚刚提到的错误检讨,妈妈很不满意儿子的回答,说儿子态度不端正,要认真回答。哈哈只好使劲地回忆妈妈翻扯过的旧账,断断续续地一样样地检讨。

家长对策

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妈妈的唠叨超出孩子的承受极限时,起不到教育作用。哈哈当然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茫然。这种“翻老账”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记不住需要改正的重点,而且让孩子的听觉疲劳,起不到惩罚的教育效果。孩子相反会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或消极地误以为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孩子,怎么努力也改不好,失去改正错误的信心。

爱“翻老账”教育孩子的家长要注意改正自己的这个毛病。惩罚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一事一议。如此,会让孩子明白道理,加深对当前错误的认识,这是根除错误的前提。孩子重复犯相同的错误时,在安全与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家长可采用“自然后果惩罚法”,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带来的后果。这不但会加深孩子对错误的理解,还会增加孩子的责任意识,再遇到此类问题时,孩子会主动加以思考,减少错误的发生。如果想引导孩子深入思考问题,家长要事先做好准备,语中要害,帮孩子理清思路,才能让孩子认识深刻。

爱心小提示:

孩子问题的造成很多时候缘自惩罚无效,大人气得不行,孩子白白受了罪。怎么能改变这种状况呢?除了把握好惩罚孩子的火候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家长惩罚孩子前,要清空自己的个人情绪,避免发泄个人情绪导致不理智的教育现象发生;惩罚尺度要准确,不可“量刑”过重或过轻;以优点为突破口,让孩子自信、愉悦地主动改正错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