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子妈妈的实践
因为一条新闻我和老公起了争执,这则新闻讲的是一个乘公交车上学的孩子因见义勇为被小偷狠狠地扇了几个耳光,车上三十多个人却无一人站出来给孩子援助。新闻的标题是《小偷打了谁的耳光?》这个标题刺痛了我的心,因为我也有一个孩子,而且他才只有六岁多。我决定让孩子不要“见义勇为”。老公却不同意我的观点,说正因为有我这样的想法才纵容了坏人。“遇到坏人动刀怎么办?我不能拿自己坚子的性命冒险。”我坚持己见。
我给儿子坚子讲这个事,聪明的孩子从中听出了门道,向我保证以后如果看到人偷东西他绝不吱声。随后他又有了疑惑,问:“如果偷的是你和我爸的东西呢?”
“那得告诉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会帮你。”
“如果你们不在身边,偷我的东西呢?”坚子又有了新问题。
“随他去偷吧!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我的话让老公皱了皱眉头,他反驳道:“别听你妈的!你可以向身边的大人求救。”
“满车的大人不也没人帮忙吗?”坚子不无担忧地问。
“打电话报警。报警电话110,记住了!”老公加了一句。
“太好了!给我配个手机最好了。”坚子向往着说。
那晚,我们一家人模拟了好几次公共汽车上的场景,没找到最佳方案。
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是我们争论的真正目的。我们一起商量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处理?最后给了孩子一个一致性原则:要勇敢,也要智慧,未成年孩子见义勇为的前提是先保护好自己。于是我们主张孩子要“见义智为”,而不是“见义勇为”。
由于坚子对实施的具体做法有些茫然,我便为坚子找来很多有关机智少年与坏人作斗争的故事书,和他一起读。读到关键的时候,我将书掩住,问坚子如果是他会怎样做,再一步步引导孩子走近精彩的答案。有的故事情节很落伍,我就给坚子讲那时的大气候,再与他结合当前的情况具体分析。更多的案例分析来自新闻,时代性很强。坚子很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有时他还会主动找来问题来考我,我们一起研究处理方案,彼此给对方出难题,寻找最佳办法。我想这些对坚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公交车可能是小偷们作案的最佳场所,巧合的一幕发生了。节日里的乘客特别多,大家拥挤地站在一起,一位青年男子神不知鬼不觉地解开了一位乘客裤子后口袋上的纽扣。我和坚子几乎同时看到了,顿时我觉得自己的呼吸急促起来,原来经历这种场面竟然如此让人紧张。坚子将眼神转向我,似乎在向我讨办法,我强装镇静,很怕贼发现我们的异常,怎么办?我想象着那只粗壮有力的大手握拳砸向我,仿佛听到自己眼镜片破碎的声音……刹那间我有些理解了新闻里那辆车上三十多人的沉默心理,而且我相信刚刚看到小偷作案的人不止我们母子,但大家却保持着无视的状态。
“妈妈!那个字念什么?”坚子的声音打破凝重的空气,他的小手指向车厢内的一条标语,继续问,“小心什么手?提手旁加个‘八’字?”孩子的声音大大的。
“扒手。”我的声音有些胆怯。
“什么叫扒手?”孩子继续问。
“就是贼,偷别人口袋里的钱或东西的人。”另外一个声音替我解释着。紧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就这个话题议论起来,包括那个刚才差点被偷的乘客也扭着身子参与进来。他不知道,刚刚有一只手在舆论声里从他的口袋上撤了回去。
坚子若无其事地接着问我:“妈妈,那是什么止吸烟呢?”“禁止。”我的声音大了许多。
“哦,今天我认识了两个生字。”坚子自言自语地说得挺来劲,一副求知欲很强的样子。
车子刚刚站稳,那个扒手急匆匆地跳下车去。车里的人对我的坚子竖起了大拇指。坚子有些得意地问我,这叫不叫“见义智为”?是不是就是阻止坏人做坏事,还不让他察觉到?避免遭到坏人的报复?
望着孩子单纯可爱的笑脸,我为他的机智勇敢而骄傲,为他领会了“见义智为”的真谛并学会了灵活运用而欣慰。
爱心小提示: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总会有些事情的度不好掌握,让为人父母者纠结,比如让孩子成为有正义感的人,又怕孩子遇到危险;如果让孩子学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又怕孩子变得奸猾。对于体能弱小的孩子来讲,家长给孩子施予正面教育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引导孩子分析客观情况,懂得保护自己。如此,在孩子无法坚持正义时,不会让孩子产生负罪与自责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