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来了(33)

"放心吧,我还有一个卡,不会那么快山穷水尽的。再说你上班后我可以去我妈家蹭饭吃啊。唉,就是不想上班了,想歇一歇。"何琳提到的卡就是前几天老爸要给却被小姨中途横插一杠子的礼金。也顺口问了一句,"结婚时你那边也给礼钱了呢。"

传志愣了一下,"我陆陆续续地收,也陆陆续续地花了,你知道结婚的时候到处花钱。"

"你亲戚给的呢?"

"在你婆婆那里呢。"他坦然地说,"我妈说收了礼还要还的,以后她就还了,不用我们还。"

何琳搞不清其中的复杂,也没法管。很快就从老妈那里把礼金要回来了。母亲倒还叮嘱了一句女儿:"好好过日子,不要负债乱花钱。"

何琳也没乱花,取了一万现金放在床头柜中间抽屉的右角,用得着随手拿,王传志就自觉地把公务员薪水卡放在左角,如果用钱,随便取。何琳的打算:花右边的,日常用,反正工资也不多,都存着,一年后说不定就一大笔了,口头算了算,一万左右吧。

每天老公上班后,她就看看电视,拖拖地洗一下衣服,出去做做头发,顺手换一件一般价钱的小衣服,然后跑到超市买点牛肉土豆胡萝卜,回家炖得香香的,等当家人来吃。没多久,传志就腿壮腰粗开始发胖。

第一个月,无比幸福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

周末,两口子撅着屁股睡到日上三竿,松松懈懈爬起来,从冰箱里掏两包牛奶,便向娘家进发。中途买几斤水果,蹭吃蹭喝也不会太难看。

一般在厨房忙活的是上海男人老何,打下手的是上海男人的女婿。那对母女不咸不淡交流了几句,各回各房间忙着。但本周末,郁华清大显身手占领了厨房阵地,没多久就准备妥当了。

虽不用去厨房打下手了,王传志见了这母老虎还是打了个激灵:怎么活生生矮半头呢?

"传志,还没来得及问问你呢,你家在婚宴上收了多少礼金啊?你们得记着,心里有个数,将来是还份子的依据啊!"

传志唯唯:"也不多。"

老何:"农村人,种地有几个收入,惦记人家那做什么?"

小姨子拿白眼球翻姐夫,"就因为人家有点钱不容易,他们就更该记着了,将来还时,只许还多,不许还少!不能让人家吃亏啊!"然后转向何琳,"你都收到了么?"

何琳缩了缩脖子,勇敢地迎着目光,"嗯。"

郁华明:"收什么啊,现在农村没办法弄到钱,孩子又多,负担重,又没什么福利保障,一场大病就能回到赤贫。来这里吃顿喜酒,意思一下就行了。咱们拿几百块钱不当什么,可能就是人家几个月的口粮。何琳还给传志,让传志给你婆婆寄去,退回亲戚们,给小孩子买几件衣服,买个书包也是好的啊!财富还要以这种形式回流城市吗?国家都要给农民减税了。"

传志连忙摆手拒绝,内心有点难过。

郁华清冷冷地哼了一声,"农村穷又不是咱们家的罪过,光我们贴管什么用?书呆子一个,什么财富回流……流城市流农村,大道道我不懂,也不屑懂,咱们是小民过日子,只遵循普通百姓的人情世故、人情往来就可以了!这次礼金咱退了,下次人家孩子嫁娶,人家哪好意思再收何琳送的?即使农村人,这道理也是懂的,何况在孔孟的家乡,礼数多着呢,只有你看不到,没有你想不到!但得咱们自己先把事做瓷实了,省得落下话柄!"

铿锵有力,什么话儿、理儿到了小姨这个市井妖妇嘴里一回炉,非得义正词严、一本正经不可。这一点何琳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刚过五十,怎么就这么八卦、喋喋不休呢?她现在搔着头,为打断小姨的话头,违心说了句:"好,就听小姨的。"

"这就对了,先定了规矩,再按规矩来,省得以后乱了章法。"然后停了一下,"嗯,对了,你婆婆给了多少改口费啊?"

传志倏地哆嗦了一下,就这么当面提啊?何琳目光茫然,这个她还真不知道,就掺和在老妈给的六千块里花了,估计多不了,花时没啥感觉啊。最后还是老何插话给糊弄过去了。

餐后回家路上,传志阴着脸,"你小姨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你家的事她样样操心!"

"别理她。"

"还'先定了规矩,再按规矩来,省得以后乱了章法'--满清遗老遗少的口气,知道清朝是怎么土崩瓦解的不?"

"说什么呢你?"

"她分明看不上我,也看不上我家人!"很失落的语气。

"别理她了,她就那样。"

"她为什么在你家里指手画脚?"

"嗨,我爸我妈乐意呗。"

"她为什么对我们总是批判性地评头论足?"

"都说过了,不用理!"

"以后我们少回你家吧,受不了。"

"蹭吃蹭喝也不愿意?"

"以后我来做!"

以后周末的午餐理所当然地被心甘情愿的男主人包了。但传志并不是块做饭的料,没经过磨砺,城市的男孩在父母上班后都有机会做给自己和家人吃;农村的,兄弟姐妹多,父母下地干活都不按钟点,可以回来做,加上学习不错的男孩相对受偏袒,在动手能力上反而更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