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大智若愚,学为糊涂

人若精明,确实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过精明,别人也必定会因精明加以防范,但是过于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过于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两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过三次的。

人们常常喜欢与单纯的人交往,与单纯的人交往使人放松、自然,不用费尽心机、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的人是可以随意欺骗与作弄的,而是说他心地纯净、平和、淡泊。所以,为人不可太精,还是糊涂一点儿的好。

一谈到“糊涂”,人们常会想到郑板桥。事实上,不独郑板桥赞赏“糊涂”,曾国藩也特别赞赏“糊涂”。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大抵世之乱也,必先由于是非不明,黑白不分,愿诸弟学为和平,学为糊涂。”向来人们都追求聪明,谁料到竟会有人赞赏糊涂的。

无论是“难得糊涂”,还是“学为糊涂”,都不是痴呆儿天生的糊涂,而是性存忠厚者大智若愚式的糊涂。大智若愚,当然“难得”;聪明人要装出糊涂样,而且要装得“像煞有介事”,当然要“学为”。

曾国藩是一个精明人,他的弟弟曾国荃也是一个精明人,他们早年由于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糊涂的艺术,结果吃过不少亏。

当时,他们虽然懂得官场的人情世故,但却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碰壁。

曾国藩的朋友迪安有一个优点,虽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但他却一味浑含,永不显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无恙。而曾国藩兄弟却时时显露,总喜欢议论和表现,处处显露精明,其实就是处处不精明。

后来,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对此评论说:“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一味浑含,永不发露。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决不发露。”其意在假装糊涂,目的是求福。由此可见,曾国藩到了那时已经开始明白糊涂的妙处了。

在生活中,常有些人喜欢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其实,这是最不聪明的做法。很多时候,伴随智慧而来的不是聪明,而是愚蠢。有道是,大智若愚。真正的聪明和智慧,外表往往是愚笨的,相反,那些外表聪明的人其实是最不聪明的。

大智若愚就是一种故作糊涂的智慧。“大智若愚”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好像愚蠢,其实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一个人可以利用别人以为他“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

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实际意义。

总之,身在官场,就要学会当糊涂时且糊涂。精明的人要糊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了很多人和事,遭遇过很多挫折和磨难,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