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史上最年轻五部侍郎

领导要管的事情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件事情他都愿意干、愿意出面、愿意插手,这就需要有一些下属去干,去替领导摆平,甚至要出面护驾,替领导分忧解难,赢得领导的信任。

在大清,官是通过科举考取的,一般掌握地方实权,治理一方。吏是世袭继承的,主要是做一些日常程式化的工作,如处理文书、协理官员熟悉地方风情、事务。

清代的吏治一直都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一直都无法医治。即使是精明的康熙帝也无法除去这一顽疾。雍正也曾整饬吏治,不惜采用强硬手段,但吏治腐朽败坏,如野草一般,此消彼长,难以根除。

咸丰皇帝也是如此,他深知:吏治问题不解决,大清国甚至会完蛋。为了解决吏治问题,咸丰简直伤透了脑筋,却一筹莫展,很多官员不愿意接受这个烫手的山芋。但是有一天,曾国藩却主动揽过了这个“麻烦事”。

曾国藩也知道“吏治”难治,但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忠心,他只好挺身而出,揽下这份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为挽救朝廷的命运,曾国藩计划淘汰冗官,让那些贪婪、无能的官吏“挪窝”,以建立起一支高效的官吏队伍。

在洞悉了清代的政治情况和一些官场的风习利弊后,曾国藩目睹了当时的民生疾苦与武备弊坏,面对着这种政风颓靡的现状,他心急如焚勇敢地呈上了几道陈时弊的奏疏。

其中最具有重要性的是他上奏的一道《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文中提出“要转移政治风气、培养有用人才,全在皇帝个人的态度。”

从这道奏疏中,咸丰看出曾国藩忠君爱国的耿直风格,于是,曾国藩兼任吏部侍郎的圣谕在当天就下达了。

旨曰:着曾国藩即日起兼署吏部左侍郎,望该侍郎一心为公,老成谋国,协理花沙纳整顿全国吏治。

咸丰帝把整顿全国吏治的希望,寄托在四十二岁的曾国藩身上。曾国藩一身兼领礼、兵、户、工、吏五部侍郎,是满朝当中兼职最多、汉官当中年纪最轻的高官。

知道领导心里想什么,主动去接过担子,这样才能博得领导欢心,能做到这些,何愁升职?曾国藩就是因为替皇上分忧解难,赢得了皇上的信任和感激,所以皇上很快就回报了他。

要想为领导排忧解难,就需要了解领导有几愿几不愿。

(1)领导愿意做大事,不愿做小事

从理论上讲,领导的主要职责是“管”而不是“干”,是过问“大”事而不拘泥于小事。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小事由下属承担。

 (2)领导愿做“好人”,而不愿做“坏人”

工作中矛盾和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领导一般都喜欢由自己充当“好人”,而不想充当得罪别人或有失面子的“坏人”。

 (3)领导愿意领赏,不愿受过

闻过则喜的领导固然好,但那样高素质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数领导是闻“功”则喜,闻“奖”则喜,鲜有闻过而喜者。在评功论赏时,领导总是喜欢冲在前面;而犯了错误或有了过失之后,许多领导都争着往后退。此时,领导亟待下属出来保驾,敢于代领导受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