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1)

……

几年前,苏菲来到英国读文学。之前,她在中国一个中等城市的政府机关工作。那儿没有变化的生活如同变馊的隔夜饭,令她难以吞咽。复杂和虚伪的人际关系与她的天性格格不入,也时常成为她的绊脚石。苏菲最终留下一句“水土不服”的叹息,远涉重洋,希冀进一步的学业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苏菲打小喜欢阅读和写作。她希望在一个没有太多干扰的地方,像梭罗那样所求无多地生活,并梦想着有朝一日,写出一本好书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在远离故土的地方,从此过上那种叫做“作家”的生活。

毕业后,她开始在伦敦找工作。可是对一个母语非英语的留学生而言,英国并不是一个求职的理想国度。苏菲费劲周折,才在一家中国人开的杂志社里找了份写稿子的活儿。薪水很低,仅够她维持基本的开销。但她并不介意。她思忖着等生活慢慢安定下来,利用闲暇时间,开始写自己的书。

然而这样的好景仅是昙花一现。上班没几个月,因竞争激烈、经营不善等缘故,这个好歹可以给她碗饭吃的杂志社一夜之间倒闭了。苏菲甚至没有拿到最后一个月的薪水。这一切打了她个措手不及。

离开上班的地方,身无积蓄的苏菲,走在伦敦这个昂贵的城市里。阳光不阴不阳地照在大地上,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伦敦那些知名的大街重复着昨日的繁忙。那摆满各色货品、有着精美装潢的店铺,从内到外透着富贵和繁荣的气息。但所有这一切,除了滋生苏菲内心的焦虑外,与她并没有任何关系。

苏菲开始马不停蹄地找工作。她不愿错过任何一个招工信息。一连多日,从早到晚,她记不清这样的日子究竟有多少天。但天底下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空缺需要她来填补,即便是做清洁工。一次次遭受失望和挫败,她终于明白,为何古人说“极难处是书生落魄”。

……

她不自觉地想找出那些“顾客”和街上这些男子的区别,但她一无所获。想起张爱玲那句“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本质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不过是批发和零售的关系”的恶毒评论

四天虽不长,但她难以消除精神上的厌恶和紧张。警察和劫匪随时光顾的可能,以及面对的那些顾客和妓女,让她随时想逃离,却又不知道该逃往何方。 “船头惊鬼,船尾惊贼”,成了对她心理的高度写照。

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苏菲也会跟着“随喜” 。她发现快乐不单单属于某一个人,它是见者有份、飘在上空触手可及的颗粒。

苏菲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空气中多少有点冷场。但在一间小小的客厅里,两人没有交谈的话,不但不令人愉快,而且也像是被施了诅咒。

“柏拉图的《理想国》?”迈克尔觉得惊奇。一个妓院里的接线员捧着哲学书籍,这对多数人来说,恐怕都有些滑稽。

迈克尔小心翼翼地合上书本,把它放回沙发上。匆匆打量了苏菲,这个衣着不显山露水、瘦弱的中国女子,他说: “这不是你应该呆的地方。 ”

苏菲想,有人可以随心所欲到这儿买春,有人却为生存在这儿干着接电话的活计。一天下来的工钱,还远远不够他们寻花问柳一小时的花费。她嘲弄地笑着: “难道你就应该来这里?”

迈克尔没有回答,他尴尬地笑了笑,眼神里快速掠过一丝惊慌和忧郁。苏菲看到那惊慌和忧郁过后,藏在他眼底里一种很深的叫做孤独的东西。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