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叙事中的城市经验(2)

罗望子的作品其实风格各异,故事也丰富多彩,这里无法一一论及。我以为,罗望子小说中最为独到之处在于他把乡村经验介入城市经验,或者说总是在城市经验中插入乡村经验,二者总有一些差异和潜在冲突。以上几篇小说都可以看到这种关系。在写到这些片断或故事时,罗望子感觉相当精妙,那些淡淡感伤或心里的伤痛,都显出人物情感多样层次。而略微的荒诞感和随意的反讽,也使罗望子的小说有一种内敛的锋芒。

当然,罗望子的小说总体上写得平实,似乎缺乏尖锐的东西。他也不习惯于在制造奇观性和表象的拼贴中隐藏一些更为锋利的东西,不能不说经常使他的小说显得有些平淡。尽管深度性的意味很难构成当今城市小说的叙事要旨,但是城市小说无疑也需要力度,即使是对表象的拼贴式的叙事,同样可以表现力度。

罗望子也只能以他的方式去写他理解的城市经验,他不写那些剧烈的社会对立和内心冲突,人物只是陷入某种生活困境,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绝境。例如,他的作品较少写到死亡,死亡也不是他的小说中的一个必然要抵达的高潮。他的小说似乎没有硬核,也不期待高潮,而是在生活日常性和庸常化中,来呈现当代生活的各个侧面,呈现小人物的悲欢与愿望。也许罗望子这样的叙事,更切近九十年代以来的“小叙事”,宏大历史叙事终结之后,回到现代城市经验,回到理性和法制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究竟如何?如何书写当代生活的本质?这其实一直是当代小说面对城市生活困难。

九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大众文化迅猛扩张的时期,中心化价值解体,文化不得不走向多元化。这种文化情境甚至使八十年代后期的那些稍为偏执的前卫立场都难以持之以恒,没有任何思想意识可以在当代语境中扎下根来。文化的整合功能丧失之后,文化的背后也没有多少深遂的意蕴可以捕捉,对于小说叙事来说,它只能对这个含义暧昧的时代进行表象概括,对于那些企图表现当代城市生活的叙述者来说尤其如此。在这个时期,所谓“都市意识”已经蜕化为都市表象,对都市表象的书写,构成了都市小说的显著特征,这或许就是小叙事中的城市经验。

罗望子并不关注那些深邃的思想,那些对城市、婚姻和人的生存之类的高深问题。他的叙事更乐于捕捉一些松散的片断,一些随意跳跃的富有诱惑力的场景,以及一些关于城市生活的表象拼贴。小人物的生活侧面一如城市的侧面,它是如此暧昧而难以把握。不管是在作者平实朴素的或是夸大其辞的叙事中,都可以看出作者理解当代生活的努力,但作者也依然抓不住当代生活的内在性,也许根本就在于,当代生活失去了内在性。我们有的,不过是一些记忆倒错,能把握住的仅仅是爱欲生活的一些侧面“表象”,一些假想的事迹或行动的片断,它们由城市的街景,人群,行走,观望,秘密幽会构成。现在的叙述人不能或者也不愿意给出更明确的思想承诺,他只能去拼贴一些散乱的表象,给出这个时代无法规定的生活状态。罗望子把生活的侧面展示出来,让读者自己思考,读这样的小说,也是对当代生活的一次有益的反省。

是以为序。

2009-8-9于北京万柳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