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延伸拓展的文学(2)

我认为当前文学难以言说的原因,是文学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界面”得到了延伸、拓展。“界面”是借用 IT业的术语,指在人和机器的互动过程(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中,有一个层面,即我们所说的界面(Interaction)。从心理学意义来分,界面可分为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和情感两个层次。

这些年,人们感觉到文学的边缘化更多是从情感的层次上,如果单纯从文学期刊和人气指数上看,文学是不能与以前相比了,文学也确实不是社会阅读的主流,已经毫无悬念地让位于娱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阅读的主流地位是由当时的文化载体和通道狭窄的情况造成的,由于其他的载体和通道的关闭或者没有开启,所以在文学的通道上拥挤着过多的读者,也负载着过多本该不属于文学的使命和价值。

当时的文学几乎成了众生之门,文学肩负着媒体、娱乐、认知、审美、教化、历史、哲学诸多的功能,文学的作用因此也在特定的历史情状下被放大,尤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期文学的社会性空前绝后,文学的使命感卓尔超群。也就是说,文学往往在历史的转型时期,具有超强度的辐射力和穿透力,也就是名噪一时的轰动效应。这是文学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文学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文学在一个非常社会的语境下的放大的功能,来作为判断文学在常态社会里的参照系数。

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已有敏锐人士预感文学将失去轰动效应,但文学真正失去轰动效应还是在九十年代以后,尤其在 1994年以后,因为九十年代中期媒体迅速发展,娱乐文化广为流行,文学慢慢要借助媒体和娱乐来推销自己了(这以前文学是蔑视娱乐和小觑媒体的),作家要出名也要媒体炒作,甚至还要制造点八卦新闻来“装饰”自己了。文学的面貌被还原了,或者说在一个商业社会里或者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里,文学回归到一个应有的位置。边缘论也就由此产生,当然参照系是以八十年代的超级辉煌为依据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