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人艺小剧场降格了(1)

曾经的人艺小剧场降格了

今年到人艺看演出的次数好像比往年多一些,看了几出过瘾的戏,焦版的《茶馆》,新排的《北京人》,尤其看到付瑶的表演,很兴奋,人艺后继有人啊!还看了林兆华导的《白鹿原》和《建筑大师》,看到林兆华把牛羊放在舞台上,看濮存昕登上高高的天梯,林导真是形式主义大师! 

话剧在慢热,好事!话剧比影视的含金量要高,尤其是电视剧霸权的年代,多看话剧会洗刷电视剧淤积在眼里的浊气。真人和真声才是对抗电子时代的有效武器,影视将来会和电游划归一类,尤其是现在的电影大制作,看到的不是人在表演,而是高科技在表演。没劲,假的。话剧和戏曲是真人秀,将来必是艺术主流。

也有郁闷的。这人艺小剧场,全名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当初设立的原因是照顾试验剧目,因而《绝对信号》《车站》等把小剧场的名声弄得沸沸扬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孟京辉、张广天等人的话剧也是和小剧场的传统相吻合的。

小剧场之小,本是小众化,但小众化的境界却大,格也高。可现在的小剧场真的“小”了。

现在小剧场成了三小的天下,小制作,小演员,小格局。基本是三类戏:一是带有实验性质的,不多,好的,更少,几年前在那儿看过一个《足球俱乐部》,顾威导的,冯远征演的,不错,当然,本子好在先。二是制作小、成本低的,商业性强的,赚钱的。三是过瘾的,或编剧过瘾,或导演过瘾,或演员过瘾,或老板过瘾,借人艺小剧场过高雅艺术的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