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医的五脏与中医的五藏(2)

中医中,阴为实,阳为虚,阴为体,阳为用,因此,简单形象地理解,实心五脏为阴,空心六腑为阳。

中医将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也就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中医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本书中强调的养"藏",也有调养脏腑的一层涵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步了解了人体内某一脏器的功能,于是就把功能相近的脏器用对应名字命名。因此,人们通常一听到"心、肝、脾、肺、肾"就会想到那个具体的器官,例如,心是供血器官,肝和脾是消化器官,肺是呼吸器官,肾是泌尿器官。这样简单具体的认识也就使得人们对于中医的藏象学说有了误解与疑惑。

中医的五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功能作用远远超过了西医的心脏、肝脏、肾脏等解剖学中的各脏器的功能。简单来说,中医的五脏包含了心肝脾肺肾器官,但心肝脾肺肾器官并不是中医五脏的全部。

从中医角度来说,五脏是人体的核心,与六腑相表里,并通过经脉的连络与皮毛筋骨、四肢百髓相联系。

心的主要功能是藏神,主血脉,负责血液的运行,所以凡是那种"六神无主"和血脉运行不利的情况都是心的基本病理变化,也就是有关神志思维活动的异常和血脉运行的障碍都要去心上找病因。

肝主疏泄而又藏血,其性升发,所以肝的病变主要体现在疏泄失职、血失所藏和升发异常方面。此外,中医还说,肝藏魂,也就是肝与某些情志活动的调节也有关系,比如,人们常说的"大动肝火",郁闷愤怒会得肝病,都是源于此理。肝为木,有句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情志的波动相当于内风妄动,会破坏肝这棵树木的内里。

脾主运化升清而统血,其运化功能包括运化饮食水谷及体内的水湿,所以人体一旦出现出现消化功能障碍,体内水液潴留,脏气下陷及各种出血,就说明脾有些不适了。脾有个特性,喜欢燥讨厌湿,所以湿邪最易伤脾,脾虚最易生湿。

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相当于水的源头,肺的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来完成的,如果肺宣发肃降的功能出现了故障,就会引起通调作用受阻,所以,一些哮喘、小便不利等病症都要从肺找病根。

肾藏精,主生殖,负责开阖,主水,主纳气,是"藏"的关键,一旦出现藏精不足,能量虚耗,或者封藏失职,开阖失度与不能纳气等问题,人体就会生病了。

因此,我后面提到的心肝脾肺肾也是中医定义的,大家不要简单理解为单个的器官,至于身体各器官各部分分别属于五脏的哪个范畴,我将会在讲解具体的养生、养长、养收、养藏内容时为大家详细点明。

读书导航